[微风]朱元璋功劳有多大?燕云十六州丢了四百多年,北宋使臣苏辙出差时发现,当地汉人全剃了契丹发型,穿胡服说胡语,跟中原人完全两样。西北更惨,“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诗句听过吧?晚唐时期,河湟汉人连母语都丢了,归义军苦苦支撑百年终究湮灭。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绩,远不止于开创一个新王朝,他接手的是一个在文化和民族认同上长期分裂的疆域。 从唐代后期开始,北方、西北等多个地区先后脱离中原王朝控制,历经数百年异族统治或独立发展后,当地的语言、习俗乃至民众的身份认同都与中原核心区产生了巨大差异。 甚至出现了文化上的割裂,朱元璋的核心功绩之一就是收复这些长期沦陷的失地,并通过一系列举措,重新凝聚了汉文化认同。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将这片地区割让给契丹(辽国),此后四百五十多年里,先后被辽、金、元统治。 到北宋时期,苏辙奉命出使辽国时就发现,燕云地区的汉人已经改成了契丹人的发型,穿着胡人的服饰,说着契丹语,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都与中原人截然不同。 到元朝末年,当地部分汉人不仅外在胡化,心理上也与中原产生隔阂,甚至有“宁随蒙古,不附明廷”的想法。 西北的河湟地区情况更严重,唐代后期,这里被吐蕃占据,汉文化的传承几乎中断,有句诗“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就反映了晚唐时期河湟地区汉人的状态——连母语都丢失了,反而站在城头上辱骂中原汉人。 尽管晚唐时期归义军曾在这里苦苦支撑百年,试图保留汉文化,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到明初冯胜率领大军进入河西地区时,发现当地已经出现了藏化、党项化甚至伊斯兰化的迹象,军队和当地居民交流都需要翻译,汉文化的联系已经极其微弱。 西南的云贵地区问题也很突出,自唐代南诏国兴起后,这里先后经历了大理国等政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疏离了六百年。期间,当地发展出了独立的文字和习俗,在文化上已经和中原截然不同,几乎成了“异域”。 1368年明朝建立前,从北到南的广阔土地,在文化上已经分裂成多个孤立区域,语言、习俗、身份认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中原核心区若即若离。 面对这种局面,朱元璋采取了“先军事收复,再文化重塑,最后社会融合”的清晰策略。 军事上,1367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1368年就成功收复了沦陷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随后,西征大军挺进甘肃、青海,傅友德则率军南下征服云贵地区。一系列军事胜利,为后续的文化和社会重建铺平了道路。 领土收复后,朱元璋立刻着手文化重塑,首要任务是恢复汉家传统,他下令废除元朝的制度和习俗,要求民众恢复汉人的衣冠和发式,从外在形象上抹除异族统治的痕迹。 同时,他大力推崇儒学,重建科举制度,让读书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将社会精英群体与新的文化秩序绑定,巩固汉文化的核心地位。 为了实现深度的社会融合,朱元璋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人口方面,推行“实边”政策,从山西等人口密集地区大规模迁徙汉人到华北、西北等地,直接调整当地人口结构,强化汉文化的人口基础。 同时,在河西等边疆地区设立卫所,让军队士兵屯田戍边,既保障了军事防御,又形成了一个个稳固的汉文化据点。 经济上,明军收复各地后,严格执行“开仓放粮、纪律严明”的政策,避免骚扰百姓,新政权随后推出减免赋税、丈量土地、解放奴婢等举措,让百姓从新秩序中获得实际利益,逐步建立起对明朝的信任。 行政管理上,朱元璋采取了务实的策略:一方面留用部分归顺的元朝旧吏,维持地方初期稳定;另一方面在云贵等偏远地区设立布政司,派遣流官直接管理,将中央权力延伸到基层。同时,尊重民间祭祀等传统习俗,让官方倡导的文化认同在民间落地生根。 朱元璋的功绩之所以深远,在于他不仅建立了新王朝、收复了失地,更逆转了数百年的文化离心趋势。 他让燕云、河湟、云贵等长期与中原疏离的地区,重新融入汉文化体系,为后世中国的文化认同和疆域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康熙帝评价他“治隆唐宋”,正是对他重建华夏文明秩序这一核心功绩的肯定。 信源:朱元璋的功劳是非常非常大的——度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