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国家,从李光耀开始就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这么一个500平方公里微不足道的地方,养成了“一边靠大国吃饭,一边对大国以及世界形势指指点点”的毛病。 李光耀当年能把这弹丸之地盘活,靠的就是踩准了冷战的节奏。那会儿美苏在全球掰手腕,东南亚又是博弈前线,大国们既想较劲又需要个能传话的中间方,新加坡正好钻了这个空子。 1968年英国撤军时,驻军支出曾占新加坡GDP的20%,李光耀一边恳请英国推迟3年撤军稳住基本盘,一边主动向美国靠拢,借着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靠着10%以上的经济增长硬生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把大国博弈的缝隙当成了生存的台阶。 这种把“依附”包装成“平衡”的本事,成了新加坡的生存密码,只不过底色里从来少不了对大国的依赖。 冷战结束后,新加坡没丢了这份老本行,反而把“靠大国吃饭”的门道玩得更溜。 眼看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最大市场,新加坡立刻调转方向积极对接,如今中国已经是它的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合作从基础设施一路扩展到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领域,2024年升级的合作协议推进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 可转头它又没丢了美国这个靠山,即便美国对钢铝、汽车零件征收25%的高关税,波及新加坡对美出口的5%产品,另有55%的对美出口产品受基本关税冲击,新加坡依旧牢牢抱着这个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放,毕竟半导体这类占对美出口40%的核心产业还需要美国的政策豁免。 这种两头沾光的操作,让新加坡的GDP里藏着不少大国红利,却从来不提自己有多依赖这份红利。 嘴上说着“不选边站队”,新加坡对大国事务的评论从来没停过,小身子板里藏着一颗当“评论员”的心。 2025年李显龙在国庆演讲里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把中美分歧、台湾问题、俄乌冲突挨个点评一遍,忧国忧民的姿态仿佛忘了新加坡的经济体量还不及中国一个地级市。 更有意思的是,总理黄循财9月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特意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红线中的红线”,警告西方不要触碰风险,看似站在理性立场,实则心里打得全是算盘。 作为扼守马六甲海峡的枢纽,台海一旦有冲突,全球30%的油运将中断,新加坡GDP可能直接下降5%,这种基于自身利益的“警告”,倒被包装成了为地区和平发声。 2016年的装甲车事件早该给新加坡提个醒,可它显然没把“靠人吃饭就要懂分寸”放在心上。 当年一批从台湾运出的新加坡军用车辆在香港被扣留,让新加坡真切体会到大国红线碰不得,事后赶紧调整策略加强与中国合作,甚至升级到安全情报月度交换的程度。 可转头到了2025年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部长刚对华发出警告,新加坡国防部长就借着闭幕致辞暗指中国缺席影响合作,明着呼吁对话,实则在大国之间摆姿态。这种刚吃了教训转身就忘的做派,把“得了便宜还卖乖”演绎得淋漓尽致。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曾直言不讳,小国外交不能感情用事,“谁能帮我们生存,我们就和谁合作”。 这话倒是说透了实情,它所谓的“多极化安全论”,本质上就是在大国之间找平衡求生存,可偏偏要把这种生存本能包装成指点江山的资本。 美国主导秩序时,它靠美国的市场和安全保障发家;中国成为贸易引擎后,它立刻深化对华合作捞取红利;就连澳大利亚这样的美国盟友,它都要借着对方渠道给西方传话,试图在大国博弈中刷存在感。 如今的新加坡,一边靠着中美贸易往来填充国库,一边对着两国关系指手画脚;一边依赖马六甲海峡的航运红利维持地位,一边对影响航道安全的台海局势说三道四。 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养出的生存智慧,终究没能摆脱“靠人接济却好为人师”的底色,毕竟只要大国博弈的缝隙还在,它就舍不得丢了这份既靠人吃饭又指点江山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