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这波操作真是绝了!刚出台新规卡我们脖子,不准中国买高端光刻机,结果你猜怎么着?格力反手就上演了一出"教科书式反击",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直接甩进垃圾桶,转头就和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签下21.8亿天价大单! 而这批国产设备比原定进口设备提前四个月交货,顺利衔接上格力碳化硅芯片工厂的扩产计划。 这哪是临时起意的“赌气”?格力敢这么硬气,早把底气藏在了前十年的研发苦功里。董明珠在工博会上说过的“核心技术靠化缘要不来”可不是空话,早在2013年,格力就因为进口数控机床调试要等三个月、维修费漫天要价,硬生生砸钱建起了自己的装备研发部。从伺服电机到控制器,那些被国外卡脖子的核心部件,格力的工程师们啃了整整七年,光专利就攒下近14万项,这才有了切换供应链的底气。 没人知道,格力年初就悄悄拉着北方华创的工程师泡在车间,把进口设备的参数摸了个透。荷兰新规出台前,他们早就试过用国产刻蚀机替代进口款,发现不仅温控精度达标,连维修响应都快得惊人——进口设备坏了要等外国工程师飞过来,国产的工程师当天就能到现场,两小时就能换好模块化部件,比原来省了整整一个月的停机时间。这次取消订单签新约,不过是把早就准备好的方案摆上台面。 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也不是“凑数的”。前者的氧化炉技术早就通过了中芯国际的量产验证,2024年一年就拿了8000项专利,28纳米制程的稳定性比进口设备还靠谱;后者的立式氧化炉在半导体圈更是老牌劲旅,客户口碑扎实得很。更划算的是,这批国产设备比进口款便宜近三成,交货周期从八个月压到四个月,格力碳化硅工厂扩产计划不仅没耽误,还抢在了新能源汽车旺季前备足了芯片产能。 荷兰这步棋算是下秃噜了。他们原以为把DUV光刻机都纳入管制,就能掐住中国半导体的脖子,却忘了自己的ASML根本离不了中国稀土——光刻机里的精密磁铁,得用中国的钕铁硼磁体才达标,现在中方收紧稀土出口审批,ASML的交货期直接被拖慢,2025年对中国的销售额预计要跌24%。这边刚想着卡别人,那边自己的市场先丢了,这波操作简直是给国产设备“递助攻”。 更讽刺的是,格力的选择早成了行业常态。华为早就把蚀刻机订单全转国产,交货期从八个月砍到三个月;连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产线里,国产设备占比都突破了50%。不是国产设备“突然能用了”,是国外的封锁逼着我们把“备胎”练成了“主力”。十年间大基金三期砸了上万亿,地方政策跟着补位,那些曾被嘲笑“跟不上”的国产厂商,早就悄悄追上了国际水平。 董明珠说过,“装备自主才叫工业强国”。格力的21.8亿大单,砸的不只是设备采购,更是对国产产业链的信心。荷兰的限制看似是障碍,反倒成了国产设备加速上位的“催化剂”——当越来越多企业像格力这样用脚投票,所谓的“卡脖子”,早晚会变成我们突破的“垫脚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