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者阿尔诺·贝特朗北京时间10月26日感叹道:“贝森特本人竟然相信了李成刚被

沈言论世界 2025-10-26 15:54:20

法国学者阿尔诺·贝特朗北京时间10月26日感叹道:“贝森特本人竟然相信了李成刚被解雇的假新闻。难以置信!这表明负责与中国打交道的人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是多么少。”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是当前对华经济政策的重要制定者之一。按理说,从事如此高敏感度的职位,应该具备足够的信息甄别能力。   但当他也信以为真地转述了李成刚“被解雇”的消息时,问题就不再是个别失误这么简单了。   这反映出一个长期存在但又不愿被承认的现实:很多西方国家的对华认知,依然停留在碎片化、情绪化甚至是刻板印象的阶段。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事务复杂、庞大、层级清晰,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制度化流程。   李成刚作为一名在智库系统内任职的学者,其观点早就广为人知,且与国家政策导向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研究中国多年的专家都能被凭空“炒鱿鱼”,那这个消息本身就应该引起基本的怀疑。可偏偏,在某些国家的舆论环境里,针对中国的负面信息反而更容易获得传播优先权。   贝特朗的感慨,其实是对当前西方舆论生态的间接批评。很多对中国事务有深入了解的学者与专家,常年被边缘化,反而是那些对中国缺乏基本认知却擅长制造情绪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   想理解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绝不该是一件被轻视的事情。中国的决策逻辑、文化背景、社会结构,都不是简单的“民主与专制”二分法可以解释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连处理中国事务的高级官员都对基本事实缺乏辨别能力,那中美之间的沟通就很容易陷入“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尴尬境地。   虽然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话语权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当西方主流媒体仍占据全球信息高地时,中国的真实声音常常被淹没在杂音之中。   而这也对中国的对外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复杂信息环境中,持续稳健地输出真实、理性、具有说服力的内容,避免被错误认知裹挟,才是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   问题的根源也在于,很多国家对中国事务的专业研究体系本身就不完善,甚至在某些时候被政治倾向所主导。   当研究中国的学者没法进入政策圈,政策圈又不愿听取真正了解中国的声音,最终只能靠“朋友圈转发”来理解中国,这种局面注定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贝特朗的这句感叹,虽然只是一句话,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某种无力感。明明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却在关键时刻更容易被错误引导。   明明有那么多专业人才,却总是让错误判断率先登台。或许,这正是全球化时代最讽刺的地方:距离越来越近,理解却越来越远。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面对国际舆论时,更要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传播能力。中国的发展已经不容忽视,但如何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不是靠一时的口号,而是靠长期的、稳定的、可信的声音。让那些真正了解中国的人发声,让事实本身成为最有力的回应,这才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0 阅读:90

评论列表

华夏卫士

华夏卫士

3
2025-10-26 16:04

一句话: 自基辛格之后,美国早已没有合格的中国问题专家。[得瑟]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