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磋商于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7日在马来西亚结束,实际磋商时长为4天(10月24日至27日),双方未签署书面协议,但达成多项口头共识。 不少人疑问:美国为何暂未取消关税?对芯片出口管控、实体清单等核心关切为何未明确回应? 首先澄清关键事实偏差: 其一,“美国国务院大秘卢比奥”表述错误,马可·卢比奥实为美国参议员,且其近期未发表“不会因谈判放弃对东方大国支持”的相关言论,属于不实信息; 其二,“布鲁塞尔会谈为中美经贸会谈”有误,布鲁塞尔会谈并非中美双边经贸磋商,此前日内瓦中美经贸会谈曾达成关税减免等实质性成果; 其三,“会谈前一天美国国会通过新增17类高科技出口限制法案”无权威依据,目前暂无该法案通过的公开记录。 从磋商实际进展看,美方暂未取消关税,核心原因是国内产业利益协调尚未完成——美国制造业、农业对关税政策分歧较大,白宫需平衡商会(呼吁取消关税降低成本)与部分产业(依赖关税保护)的诉求。 而芯片与实体清单问题,美方仅承诺“将评估相关管控措施的合理性”,未给出明确时间表,本质是其仍试图通过技术领域的适度管控维持竞争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东南亚国家确实高度关注中美经贸互动:印尼、越南近期调整外资政策,核心是推动供应链多元化(而非“减少对中美依赖”),避免因大国经贸波动影响本国产业。 此次磋商虽无协议落地,但双方同意下月在华盛顿继续对接,后续进展仍需看美方是否愿意拿出实质性行动。 对于我们而言,保持定力,继续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一切不确定性,依然是应对变局的最坚实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