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嘲笑荷兰了,事实上,迄今为止荷兰不仅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停发了安世中国公司工人的工资,准备一条路走到黑。很明显,荷兰并不打算妥协。在荷兰人的眼里,恢复芯片出口,对荷兰和中国都有好处。所以,在这种思维之下,你认为荷兰能道歉,能归还安世半导体的主体吗?我认为,对荷兰要抛弃幻想。 17 天完成全面切割,员工薪资按时到账,订单量逆势增长 15%,安世中国用实际行动给了荷兰一记响亮的回应。这场始于 2025 年 9 月底的半导体风波,早已不是简单的企业控制权之争,而是一场关乎全球产业链格局的实力博弈。 这场风波的起点藏着明显的算计。9 月底美国刚扩展实体清单的 “穿透规则”,荷兰就紧跟着动手了。10 月 7 日,当地法院裁决暂停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的董事职务,把几乎全部股权交给第三方管理。 5 天后,荷兰经济部又下了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 30 个主体的资产、人员和知识产权,期限长达一年。时间上的巧合太扎眼,直到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的文件曝光才揭开真相。 早在 6 月,美国就明确施压荷兰要换掉安世的中国籍 CEO。可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还嘴硬说这是 “自主决策”,甚至反诬中方 “混淆事实”,连基本的坦诚都做不到。 更让人看清其态度的是后续的操作。10 月 17 日,安世中国员工突然发现账号被荷兰总部锁定,还收到了停发工资的通知。这招够狠,分明是想靠断薪搅乱人心,可他们没算到安世中国的反应。 3 天后,公司直接发公开信划清界限:国内公司是独立经营的中国企业,没经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令,员工有权拒绝执行,而且工资福利全部由中国公司自行发放,不受荷兰方面影响。荷兰想靠拿捏员工逼中方妥协,反倒暴露了自己的理亏和手段低劣。 荷兰的底气,说白了是错估了局势。他们以为握着安世总部的名头,就能掌控全局,却忘了安世 70% 的产能都在中国,东莞、无锡的工厂承担着全球大部分芯片封装工序,欧洲车企的车规级芯片几乎全靠这些生产线供应。 中方 10 月 4 日出台出口管制后,代表宝马、奔驰等 16 家车企的欧洲汽车制造协会立马慌了,发出紧急警告说几周内可能面临停产危机 —— 车规级芯片的供应商认证至少要数月,短期根本找不到替代者。 即便如此,荷兰还是没松口,反而让总部向客户散布谣言,说中国工厂的芯片质量没法保证,企图干扰采购决策。这种靠抹黑维持强硬的做法,更显心虚。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10 月 21 日和卡雷曼斯通话时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荷方的措施严重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敦促他们秉持契约精神妥善解决。可荷兰那边嘴上说 “愿密切沟通”,实际动作里没半点妥协的迹象。 10 月 23 日,荷兰总部单方面免去中国区销售副总裁职务,结果当天就被安世中国打脸:声明该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涉事高管职务不变,业务运营一切正常。法律上站不住脚,实际管控又落不了地,荷兰所谓的 “强硬”,更像强撑的面子。 他们总觉得恢复芯片出口对双方都好,中方迟早会让步,这种思维本身就是错的。安世是闻泰科技真金白银收购的全资子公司,荷兰用行政和司法手段强行干预,本质上是破坏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中方出台出口管制、企业依法维权,都是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欧洲车企已经开始紧急找替代供应商,长期下去,受损的只会是荷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信誉。 从施压换帅到停发工资,从冻结资产到散布谣言,荷兰的每一步都在远离解决问题的方向。所谓 “恢复出口对双方有利” 的论调,更像想让中方吞下损失的借口。 看清这些事实就该明白,指望荷兰主动道歉、归还安世主体,根本不现实。对这样的对手,抛弃幻想、依法维权、坚定反制,才是最清醒的选择。 以前还找点“安全”借口遮遮掩掩,现在连遮羞布都懒得用了,直接掀桌子,这不仅是对一家中国企业的抢劫,更是对全球投资者信心的致命打击。那些曾经赞美荷兰“商业环境开放”的人该醒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