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苏德战争中,苏军意外发现死去的士兵身上,竟然有3、4个密集弹孔。以德军的武器是不可能做到的,究竟是怎么回事?苏军开始进行调查。 雨果·施迈瑟1884年9月24日出生在德国耶拿市,那地方以光学和精密机械闻名。他爸路易斯·施迈瑟是个老牌武器设计师,早在19世纪末就帮着搞出德莱赛1907手枪,还弄过早期冲锋枪原型。施迈瑟从小跟着爸接触这些东西,长大后直接进苏尔市的伯格曼工厂学手艺,在那儿他学到机械设计和武器制造的基本功,很快就上手了。 一战打响时,施迈瑟专攻机枪领域。他参与改进多项武器,积累了不少实战数据。战后他和兄弟合伙开公司,还跳槽到C.G. Haenel公司,待了整整20年。在那儿他设计出MP28冲锋枪,这枪用9毫米弹药,32发弹匣,好几个国家军队都买来用,包括德国早期部队。MP28基于他爸的旧设计,但施迈瑟加了些新点子,让它更可靠。 二战期间,施迈瑟在C.G. Haenel当首席设计师,从1938年起领队开发StG 44突击步枪。这项目针对东线战场火力弱的问题,团队设计了7.92×33mm Kurz弹药,枪身用冲压零件,便宜又好造。战争后期德国工厂被炸得不成样,但他还是推着生产线转,硬是造出42.5万支。施迈瑟一生就靠这些发明吃饭,没啥花里胡哨的背景,就是个专注搞枪的家伙。 1943年冬,苏德战场上苏军清理尸体时,每具身上都有三四个弹孔挤一块儿,间距小得像蜂窝。这跟德军Kar98k步枪的单孔或MP40冲锋枪的散弹完全不一样。苏军高层一看不对劲,马上派小组去查。他们收集弹壳,比对伤口,发现这些弹孔来自德军新家伙StG 44突击步枪。这枪不是传统步枪,也不是纯冲锋枪,而是混搭版,用中间型弹药射击。 StG 44的弹药7.92×33mm Kurz,威力比手枪弹大,射程比步枪弹短,正好配自动射击。射速每分钟500到600发,30发弹匣一口气打光,在近战里一梭子下去,就造成密集弹孔。德军1944年在东线用它打巷战和森林战,小队靠快速火力堵苏军补给线。苏军当时主力是莫辛纳甘步枪,拉栓慢,每分钟顶多10发,波波沙冲锋枪快是快,但射程短威力小,碰上StG 44就吃亏。 生产上StG 44用冲压工艺,每支才26美元,比美军M1伽兰德便宜多了。德国工业挨盟军炸,还能挤出42.5万支,提升步兵火力。苏军调查后知道这枪改变了打法,得改战术应对。密集弹孔就是高速射击的结果,一次扫射多发命中同一区域。 StG 44的设计思路战后传开。苏联1945年抓到大批这种枪,运回去拆解研究。工程师测了弹药和射速,发现中间型弹药和高火力组合实用。1947年他们推出AK-47,用7.62×39mm弹药,30发弹匣,结构虽不同,但概念借鉴了StG 44的布局和自动机制。AK-47后来装备全球,冷战时到处可见。 美国也评测StG 44,军方拆枪试射,记下紧凑设计和低后坐力。M16突击步枪吸取经验,用5.56×45mm弹药,全自动射击,成为军队标配。StG 44的冲压技术还降低了武器制造门槛,影响后续生产。 1945年4月苏联红军占苏尔,把施迈瑟和其他工程师抓走,押火车去伊热夫斯克武器厂。他在那儿帮着改冲锋枪和步枪,调零件指导工作,到1952年才放回去。1953年9月12日施迈瑟在德国病逝,68岁,埋在耶拿附近。

44年德军经典反坦克班编制9人,1人班长,剩下8人每2人一组,每组一具坦克杀手火箭筒,一个班4具坦克杀手火箭筒。作战的时候,4名负射手安装好火箭弹后,用StG44压制盟军步兵,盟军步坦脱节后,火箭筒手突然起身发射,然后弯腰抱着火箭筒撤离,期间副射手用StG44一直压制盟军步兵
用户11xxx04
在各类游戏里面,AK甩m16几条街
好宝贝儿
mp18冲锋枪,国内喜欢叫花机关枪的就是其作品,一个经常开创时代的枪械工程师,德国的步兵武器设计很多都是开创性的,碾压同时代对手。
封之岁月 回复 10-26 16:25
你知道,为什么叫冲锋枪吗。
风暴海燕
费德洛夫1916,了解一下。苏联人对自动步枪最有发言权。
用户77xxx96
这是什么AI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