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连续四次反对中国提案! 10月23日报道称,印在世贸组织继续反对中国提出的投资便利化提案——《促进发展的投资便利化协定》(简称IFDA)。简单来说这件事,就是中国提议想和世贸组织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搞一个对大家来说更稳定、更透明投资环境,尤其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这样互利共赢的事。已经赢得了120多个国家的支持,并且也得到WTO现任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公开赞扬与肯定,反观印度却总是三番五次表示反对。从2023年WTO总理事会议,到2024年的WTO第十三届部长级别会议,再到2024-2025两次WTO总理事会议印度连续四次表示反对。 这事乍一看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中国牵头的提案,明明能给全球投资环境打补丁,尤其对急需外资的发展中国家是件大好事,怎么印度就铁了心当“钉子户”呢?这里面的弯弯绕绕,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首先得从印度的“迷之自信”说起。这些年印度总把自己当“全球南方代言人”,觉得发展中国家的事就得听它的。可这次IFDA有120多个国家支持,其中一大半都是发展中国家,印度突然发现自己的“话筒”不好使了,心里能不别扭吗?更关键的是,中国在WTO框架外搞诸边协议,这让印度感觉自己的“存在感”被削弱了。毕竟在多边场合,印度最擅长的就是拉帮结派刷存在感,现在中国另起炉灶,印度担心自己以后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里会被边缘化。 再往深了看,印度反对的背后其实藏着“小心机”。最近几年印度经济有点虚,外资流入量像坐过山车一样暴跌。2025年上半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同比暴跌98%,这可把莫迪政府急坏了。按理说,这时候应该敞开大门欢迎外资才对,可印度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一边收紧外资监管,一边又在WTO反对投资便利化协定。这不是矛盾吗?其实不然,印度心里打的是“如意算盘”:它既想吸引外资,又不想被国际规则捆住手脚,尤其不想让中国企业借着IFDA的东风在印度市场“大展拳脚”。说白了,印度是想在“自主”和“开放”之间玩平衡,结果却把自己玩成了“孤家寡人”。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印度的“战略自主”迷思。这些年印度总把“战略自主”挂在嘴边,觉得自己能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可现实很打脸,俄乌冲突后,印度买俄罗斯石油的事让美国很不爽,美国对印政策也从“战略投资”转向了“交易型外交”。这时候的印度,既想抱紧美国大腿,又不想得罪俄罗斯,更不想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在WTO反对中国提案就成了印度刷存在感的“政治正确”——既能向美国表忠心,又能在国内塑造“反华英雄”形象,还能掩盖自己在经济治理上的无能,简直“一箭三雕”。 但印度这种“赌气式”反对,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IFDA的核心是提高投资透明度、简化审批流程,这对吸引外资本来是好事。可印度担心,一旦加入协定,自己那些“变相保护主义”政策就会被曝光。比如印度经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投资,这种做法在IFDA框架下可能就站不住脚了。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反对IFDA,一边又想在“印太经济框架”(IPEF)里和美国谈条件,结果因为不愿意开放市场,连IPEF的贸易谈判协议都没签成。这就好比一个人,既想在菜市场挑最好的菜,又不想给摊主钱,最后只能空手而归。 当然,印度的反对也暴露了WTO改革的深层矛盾。现在的WTO,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分歧越来越大。印度仗着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总想享受特殊待遇,却不愿意承担相应责任。而中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主动宣布在世贸组织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这种担当和格局,高下立判。印度如果继续抱着“受害者心态”不放,只会离国际社会越来越远。 最后还得说说印度的“外交焦虑”。这些年,印度眼看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心里是既羡慕又嫉妒。从金砖国家到上合组织,从RCEP到IFDA,中国的朋友圈越扩越大,而印度却因为“战略自主”成了“孤家寡人”。这种落差让印度患上了“中国恐惧症”,只要是中国支持的,印度就反对;只要是中国反对的,印度就支持。可这种“为反对而反对”的做法,除了能满足印度的“大国虚荣心”,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