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C909,在越南飞了半年,租期一到,人家没续。 飞机就这么飞回来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完了,是不是飞机不行?被“退货”了? 恰恰相反。 这半年,飞机在越南最热门的旅游航线上天天飞,连外媒都承认,没出过任何技术和操作上的问题。稳得一批。 那为啥不续租了? 说白了,是“配套服务”太贵了,不划算。这次去越南,因为是头一回,为了保险起见,飞行员、维修团队、后勤保障,咱是全套“原厂技师”打包带过去的。 你品品这个模式。 先别急着唱衰,这哪是什么“出海遇挫”,分明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出海试水”。要知道,C909这趟越南之行,核心任务从来不是“赚租金”,而是“验成色”——验飞机的可靠性,验海外运营的可行性。现在结果摆着呢:半年热门航线连轴转,零技术故障,外媒都挑不出毛病,这已经是实打实的胜利。所谓“没续租”,不过是商业合作里最正常的成本权衡,跟飞机本身好不好,半毛钱关系没有。 为啥要搞“全套原厂打包”?说白了,是咱对首次出海的“极致负责”。你想啊,这是C909第一次在海外长期运营,对方航空公司可能压根没接触过这款机型,既没有熟练的飞行员,也没有懂行的维修团队。真要是光把飞机扔过去,万一操作不当出点岔子,哪怕不是飞机本身的问题,传出去也得被曲解成“技术不行”。所以咱干脆把“全流程保障”带上,飞行员是自己人,熟得能摸清飞机的“脾气”;维修团队是原厂班底,零件、技术全对口,就是要确保这半年飞得稳、飞得顺,用实打实的运营数据,给市场一颗定心丸。 这操作看着“成本高”,实则是最稳妥的“铺路钱”。就像新手开车第一次上高速,总得找个老司机陪着,不是车不行,是得先把路走顺了。C909出海,缺的从来不是飞机性能,而是海外市场对“中国大飞机”的认知,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的落地。这次带全套团队过去,不光是保障运营,更是在“现身说法”:你看,这飞机不仅飞得稳,我们还能把后续服务做得妥妥帖帖。同时,这半年也是在摸路子——当地的运营环境、维修需求、人员培训痛点,咱都摸得门清,这些经验可比那点租金值钱多了。 再说“不划算”这件事,越南航司的考量也很现实。全套原厂团队跟着,人力、差旅、技术支持,成本自然上去了。对他们来说,租飞机是为了赚钱,当运营成本超过收益预期,选择不续租太正常了。但这恰恰说明,问题出在“服务模式”,不是“产品本身”。人家不是嫌飞机不好用,是嫌当前的合作模式成本太高。这反而是个明确的信号:下次再来,咱不用带这么多人了,把本地服务体系搭起来就行。 你以为这是结束?其实是新的开始。这次飞回来,不是打道回府,是带着“零故障”的成绩单和“本地化服务”的需求清单回来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原厂打包”改成“本地化赋能”——培训当地飞行员,建本地维修站点,把后勤保障体系扎根当地。到时候,没有了高额的外派成本,合作模式自然就“划算”了,再谈续租,甚至新的合作,不就水到渠成? 别忘了,任何一款世界级客机的出海,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当年波音、空客初入海外市场,哪个没经历过“服务跟着飞机跑”的阶段?初期的高成本,本质上是在为品牌信誉和市场认知“交学费”。C909这半年,已经用“零故障”证明了自己的硬实力,现在暴露的“服务成本问题”,不过是成长路上的小插曲,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发展性问题”。 所以别被“没续租”的表面现象迷惑。这趟越南之行,C909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信任积累”,剩下的,只是把服务模式打磨得更接地气。等下次再出海,说不定就是带着本地化团队和成熟服务体系过去,到时候再看,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