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命啊!”近日,湖北武汉,一27岁小伙放弃了月薪8000元的稳定工作,直接跑到夜市上摆摊卖麻糍,结果从最开始的不赚钱,到后来一天就能收入上千元!网友:这不比老老实实上班更赚钱吗? 小张(化名)是黄冈人,2020 年从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留在宁波工作,在一家装饰建材公司做销售。 那几年,小张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底薪六千,加上提成,每个月能拿到八千左右。 房租也不高,工作稳定,同事也都挺好。 别人都觉得他挺舒服的,可他心里总觉得差点什么。 “每天就是对着报表算业绩,日子都能看见头。”小张说。 小张觉得自己像被困在一个循环里,干得再好,也不过是多拿点提成而已。 于是,小张下了个决定,辞职。 怕家里担心,他谁也没说,直接交了辞职信。 辞职后,小张没有立刻去创业,而是先跑到宁波杭州湾新区的集市上“考察市场”。 小张几乎天天去,从早上看到晚上,摆摊的老手、新手他都观察。 热干面、烤串、小蛋糕都看过一遍,最后被麻糍吸引住了,摊位不大,操作简单,还能根据客人口味随意搭配,看起来灵活又有趣。 确定方向后,他就开始钻研。 为了把麻糍做得好吃,他报了一个烘焙培训班,一个月时间,从和面、蒸皮到调馅料,全都认真学。 摊车小张也没马虎,他买了一辆新的电动三轮车,自己动手刷漆、装棚、贴灯带。 别人都选白的、蓝的、灰的,他偏偏调了个亮粉色。 “男生推粉车确实有点反差,但醒目啊,老远一眼就能看到。”他说这话时笑得挺得意。 等到一切准备好,第一天出摊就在宁波杭州湾新区,想着人多,肯定好卖。 可结果让他直摇头:“每天营业额三百来块,扣掉摊位费、食材钱,连饭钱都赚不回来。” 小张撑了十来天,钱没赚到,倒是学了不少教训。 那段时间小张天天在本子上记人流,观察顾客。 “那边学生少,上班族也匆匆路过,根本没人停。”他后来想起自己大学在武汉读的,那里高校多、年轻人多,说不定有机会。 于是小张干脆租了货车,一口气把整套设备运回武汉。 到武汉的头一晚,他在汉口学院附近转了两圈,发现夜市人山人海,心里踏实多了。 第二天一早,小张就找了个好位置,擦车、摆桌、挂灯。 粉色车身缠着LED灯带,亮起来特别扎眼。 菜单也做了新花样,除了原味,还加了芒果奶酪、茉莉青提、奥利奥椰蓉等十多种口味。 后来,小张又琢磨出自己的“小心思”:卖的不只是麻糍,还要卖“人情味”。 小张在胸前挂了个运动相机,边拍制作过程边和顾客聊天。 哪个女生喜欢少糖的、哪个男生要多加花生碎,他都记着。 慢慢地,小张的摊子成了夜市里的“打卡点”。 高峰时,队能排到五十多人。 平时一天能卖一百多份,周末能冲到三百份。 算下来,刨去成本和摊位费,净利润一天有八百块左右。 之前反对的家人,现在也成了“后勤组”。 可小张觉得值:“以前上班,看老板脸色。现在靠自己手艺赚钱,看着一排人等着买我的麻糍,心里就踏实。” 如今夜市不少人羡慕他,但他自己心里清楚:“摆摊不是运气,是脑子。得选对地方、摸准口味,还得真心对人。” 以前家里人觉得好不容易供出来一个大学生,居然去摆摊,这大学真是白上了。 现在小张每天的销售额都能稳定在一千以上,家人也没有之前那么抵触小张摆摊了。 小张现在这样说:“就想学景德镇的鸡排哥,不光是卖吃的,还能和客人聊几句,让大家吃得高兴。”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九派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