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镜面人签下遗体捐献书#【90岁“镜面人”藏了30年的心愿:签下遗体捐献书

钱江晚报 2025-10-25 00:01:47

#90岁镜面人签下遗体捐献书#【90岁“镜面人”藏了30年的心愿:签下遗体捐献书,把“特殊”的自己留给医学】#90岁镜面人要把特殊的自己留给医学# 90岁的李大惠签下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后,他握着老伴冯玲亚的手说:“藏了30多年的心愿,终于算是了了。”

李大惠做出身后捐献遗体的决定,让不少亲朋好友很震撼。

有人说,他的决定很潇洒很崇高。但也有人不理解他的决定,劝他再考虑考虑。

10月23日,潮新闻记者与李大惠面对面,他说,自己的身体“特殊”,想为医学发展做些贡献。“既然决定了的事,就不会后悔。”

这一刻已等待30多年

半年前摔跤后决定不再等

李大惠说,捐献遗体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决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我的老伴、儿女、孙辈都已赞同,有大家的支持,我就更加放心了。”他说。

1993年的一天,李大惠突发急性阑尾炎送医手术时,医生们发现,他的内脏与普通人完全相反。“当时手术是局部麻醉,我在手术室里能够听到医生们的交流。”他说,一场阑尾炎手术整整做了5个多小时。

正是那场手术之后,李大惠和家人知道了一个新名词“镜面人”,即心脏、肝脏、脾脏、胆等器官的位置与正常人相反。

有点“特殊”的李大惠,当时成了家人和医生们讨论的话题。“医生说,出现我这样的情况的概率是几百万分之一。”李大惠说。

李大惠一直有看报的习惯,在报纸上看到过关于志愿捐献遗体的新闻。“30多年前,我就在想,我这么‘特殊’的身体,要是能够捐献给医学院,一定会对未来的医生揭开‘镜面人’成因有帮助。”他说,跟老伴说了这个想法,老伴有些诧异,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

后来的30多年里,李大惠时不时地就会跟老伴和子女提起这件事。渐渐地,大家也开始理解并支持,“我的孙辈也从医了,她知道我的决定后,觉得我是她的榜样。”李大惠眯着眼笑。

尽管家人们支持他,但大家一直都没有付出实际行动。也许是无法接受签署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时的伤感,抑或是想到李大惠的身体一直不错,可以慢慢做这件事。

今年3月底,李大惠在家中突然摔倒,头上摔出大包,牙齿也磕掉了3颗,送医后被诊断为急性脑梗。

住院的那些日子里,他一直在想,“如果那天摔跤后突然离去了,捐献遗体这件事是不是就无法顺利进行了?”

于是,出院后他便联系了村里,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在多方的沟通和协助下,10月20日,李大惠如愿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这样等我离去后,子女们也不会手忙脚乱了。”

村里最早的一批大学生

他为自己的离去准备了两份礼物

在讲述自己决定捐献遗体的这件事后,李大惠从客厅角落里掏出了一本书,书名是《离世前的回眸与自白》,是他的人生自传。他拍拍书说,身后事已经都安排好了。

很多年前,李大惠就开始思考“死亡”。他说,自己不害怕死亡,怕的是没法好好与大家告别。

李大惠准备了两份礼物,一份给社会,一份给自己的小家。“捐献遗体是给社会的,而这本自传是留给后人的。”他说。

李大惠是仓北村里最早一批大学生,1958年他考入当时的江西轻工业大学,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后来,他回到家乡做过老师,也在农机厂里当过工程师。他参与研究的农机设备,还曾获得过专利。

如今,90岁的李大惠身体还算硬朗,平时看看报,用电脑写写文章。“他就是电脑和手机迷,每天都要看电脑、刷手机,逢人就要加微信。”老伴冯玲亚说,她不懂丈夫这些爱好,也不太能读懂他写的东西。“他喜欢,我也不拦他。”

签署完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后,老两口的生活也回归正常。两人面对面吃饭,每天会跟儿女们通个电话,傍晚会手牵手在家旁的河边散散步。

“以后我也会跟你走这条路的。”在冯玲亚的心里,早已有一个同样的决定。(潮新闻 记者 谢春晖 通讯员 戚琛阳 孙晗晓)

0 阅读:22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