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妥协的原因找到了, 不是因为宗馥莉的管理能力有多高, 也不是忌惮小叔的“娃小智”, 而是娃哈哈再也找不到新的18家代工厂了,娃哈哈的产品也难以做出来了。 不得不说宗馥莉还是成功的,她知道娃哈哈的软肋是什么,宏盛就是娃哈哈的软肋,难怪她这么果敢得辞去娃哈哈的职位,娃小宗也只是援兵之策,她根本就没想过娃小宗能大卖,娃哈哈内部也挣扎了很久,估计日以继夜地和宗馥莉谈条件了,只不过主动权还是在宗馥莉那边,胜算还是在大女主那边。 这宏盛哪儿是普通代工厂啊,根本是宗馥莉早早就埋在娃哈哈体系里的“关键棋”。早从宗庆后时代起,宏盛就靠着代工娃哈哈产品站稳脚跟,后来更是接手了三捷系的大量订单,硬生生吃下了娃哈哈三分之一的产能,甚至更多。最妙的是,这摊子看似和娃哈哈绑在一起,法律上却完全独立,宗馥莉是唯一的话事人,手下全是心腹。等于娃哈哈的半条生产线,早就在人家手里攥着。 更狠的是她那套“釜底抽薪”的操作。一边推动娃哈哈关停深圳、重庆那些老分厂,另一边让宏盛在广州、贵阳连夜上新生产线。等娃哈哈反应过来想找新代工时,才发现市面上能承接这么大体量订单的工厂本就不多,就算有,磨合生产线、调整品控的时间成本根本耗不起——快消品拼的就是周转,断货一个月,货架就得被农夫山泉、今麦郎占满。 所谓的“找不到18家代工厂”,本质是宗馥莉把娃哈哈的供应链拧成了自己手里的绳。她太清楚老东家的命门:看似有7000多家经销商的“联销体”,但经销商认的从来不是“娃哈哈”这三个字,是利润。于是她一边给不转投宏盛的经销商加50%业绩考核,一边给投奔过来的人发额外返利,硬生生从娃哈哈的渠道里撬走了一批核心商家。这下好了,娃哈哈既没产能,又可能丢渠道,不妥协等着被市场淘汰吗? 至于“娃小宗”,确实从头到尾都是烟雾弹。这牌子上市仨月,铺货率才8%,抖音店日销从几万跌到几千,连无糖茶赛道的前五都挤不进去。宗馥莉哪是想靠它打天下,分明是用它给娃哈哈施压:你不让我用“娃哈哈”商标?我自己造个“娃小宗”给你看;你不跟我谈?我就让宏盛停供、让经销商转投,看你扛不扛得住。这招“声东击西”,把内部谈判的主动权牢牢抓在了手里。 但话说回来,这“大女主”的胜算里,藏着太多悬而未决的隐患。她赢的不是管理能力,是早年布下的资本局,可这种靠掐断供应链逼宫的玩法,早把娃哈哈的老底子晃得不稳了。跟着宗庆后打拼几十年的经销商,现在看利润倒向宏盛,哪天要是宏盛给的返利少了,照样会跑路。国资股东那边更不是吃素的,之前就因为宏盛吞了99%的利润憋着火,这次妥协不过是为了稳住盘子,真要是触及底线,有的是办法制约。 娃哈哈的妥协,更像一场暂时的休战,不是宗馥莉的彻底胜利。她把供应链变成了筹码,却忘了快消品的根本是消费者。要是哪天宏盛代工的产品出了品控问题,或者娃哈哈靠着国资支持重建了供应链,这所谓的“主动权”说塌就塌。毕竟经销商能跟着利润走,消费者可只认喝着放心的老牌子。 说到底,这场博弈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宗馥莉靠宏盛拿到了谈判桌的座位,却耗散了宗家几十年攒下的人情和信任;娃哈哈保住了短期运转,却暴露了对单一供应链的致命依赖。所谓的“大女主剧本”,更像一场刀尖上的舞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