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某殡仪馆在夜晚接收了一具9岁男孩的遗体,当李师傅为其冷冻时,他惊讶地发现男孩的眼皮似乎跳动了一下,于是,他急忙检查男孩的心跳,竟然发现男孩还有呼吸! “孩子还有气!赶紧送医院!” 殡仪馆李师傅的一声惊呼,把一个已经被医院宣布死亡的9岁男孩,从冰冷的冷冻柜前硬生生拉了回来。 2016年,刘峻成在寄宿学校突然摔倒,此前他已出现过头晕乏力的症状,起初被当成普通感冒处理。可这次摔倒后,孩子竟然没能醒过来。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一系列诊断结果让家属如坠冰窟:白血病、颅内大出血、脑疝,还有呼吸衰竭、凝血障碍等多种并发症。这些凶险的病症叠加在一个9岁孩子身上,医生也不得不遗憾表示,治疗已没有意义。 父母在悲痛中办理了手续,花1600多元雇车将孩子送往殡仪馆。一路上,父母还哭泣着呼唤孩子的名字,当然是不可能得到回应的。 当一个家庭正承受着丧子之痛时,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发生了。负责接收的工作人员李师傅,竟然察觉到了一丝微弱的生命信号:孩子的眼皮好像轻微跳动了一下。 正是这个极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再加上李师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业的负责,逆转了刘峻成的命运。 然而,这场“死而复生”的背后,藏着太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是医学判断的严谨性问题。临床死亡的判定需要极其严格的标准,虽然当时孩子生命体征微弱,但显然尚未达到不可逆的死亡状态。 可是一张冰冷的死亡证明,断送了孩子最后的生还机会,这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 当人们把生命托付给医院时,他们托付的是全部的信任与希望。如此重大的医疗失误无疑是在侵蚀这种宝贵的信任。反观殡仪馆李师傅所作所为,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医院医生的草率形成了鲜明反差。 生命无比脆弱,但又无比顽强。那个夜晚,9岁的刘峻成用一丝微弱的呼吸对抗着整个错误的判决。 这起事件不该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它应该被刻在每个医疗工作者的心里,成为那句无声的警钟:在生命面前,永远要保持谦卑与敬畏,永远不能放弃最后一线希望。 希望这次事件能给全国医疗系统一次深刻教训。每个医院都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诊疗流程,特别是关于生命体征判定这样的关键环节。医生手中掌握的不只是听诊器和手术刀,更是患者及其家庭的命运。 绝不能让一次误诊酿成人生悲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生命 信息来源: 央广网《男孩送殡仪馆后被发现未死 送医院发现已过危险期》 中国青年网《男孩被送殡仪馆发现未死 已能说能吃能动(图)》 文|墨海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