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中国“单飞”:东莞产能打底,这次换我们掌握主动权 安世中国宣布不归荷兰管了,以后自己单干。为啥这么硬气?因为80%的工厂都在东莞,荷兰就算换人也动不了生产线。你敢搞我,我就断供,看你怎么跟欧洲客户交差。以前咱们被卡脖子没办法,现在轮到我们掌握主动了,谁想搞事先想想能不能扛得住反制。 荷兰那边其实早有预谋,去年九月底就借着“国家安全”的由头,强行冻结安世股权,把中国籍CEO撤了职,还把决策权塞给本地公司,说白了就是想明抢控制权。他们打得算盘挺精,觉得掐住总部权限、断了系统支持,东莞工厂就得瘫痪——毕竟过去跨国企业的海外分支都得看总部脸色吃饭。可他们压根没算明白,安世中国早不是依附于人的“分支”了。 东莞那座工厂才是安世真正的“心脏”。全球每10个小型号半导体里,就有7个是这儿封装的,年产能能冲到900亿件,4000多个本地工程师和工人把生产流程摸得门儿清。荷兰总部切断海外ERP系统那天,中国团队一小时就切到了本地服务器,阿里云的备份早准备妥了,生产线连一分钟都没停。工资发不下来?闻泰科技直接接手,员工福利一分没差,这底气可不是临时抱佛脚能攒出来的。 欧洲车企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宝马、大众这些巨头早就慌了,安世的车规级芯片管着车门锁、座椅调节这些关键功能,少一颗5美分的二极管,5万美元的汽车就造不出来。他们的库存撑不了几周,十几家车企联名警告要停产,欧盟贸易高层急着给中国打了两小时电话求解决方案,荷兰经济大臣也赶紧找商务部沟通,这架势哪还有当初抢控制权的硬气。 更狠的是安世中国的反制不止断供。现在所有交易都改人民币结算,彻底绕开美元,等于在财务上也割了跟荷兰的联系。要知道全球八成的芯片封装测试产能都在中国,荷兰想找替代产能根本不现实,就算找到,重新认证、搭建供应链没个一两年根本不行,欧洲车企哪等得起。 不过话说回来,这份硬气也藏着隐忧。东莞工厂已经开始“上四休三”,部分原材料库存只够用到年底,有些非核心零部件还得重新找国内供应商替代。而且安世的核心技术专利还有一部分在海外,真要彻底切割,研发还得补短板。这说明咱们的主动权是建立在产能本土化上,而非完全的技术自主,这步棋赢了当下,却也提醒着长期的风险。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漂亮的反击。过去咱们求着别人给设备、给技术,现在能用产能卡住别人的脖子,让荷兰明白“契约精神”不是喊口号的。安世这事儿撕开了一个口子:全球化不是谁控股谁说了算,谁握着实体产能、谁扎根本土市场,才真正有话语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书同文车同轨
整个安世半导体都是中国的。。
用户10xxx48
强占,再搞个伪总部,行得通吗?一个子公司,再大也是全资子公司,母公司说你的总部在哪里就是哪里。以前是给荷兰留个脸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