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罗永浩老师发了三辆车的图片,指出“欧洲工业设计礼崩乐坏”有“德国三傻”,引

然哲陈 2025-10-23 21:15:39

前两天罗永浩老师发了三辆车的图片,指出“欧洲工业设计礼崩乐坏”有“德国三傻”,引发了一连串关于“汽车审美”的讨论,今天我也来聊一聊。

我不完全同意罗老师的观点,但承认这种情况存在。

罗老师放出了三张图片,图1是刚刚发布的奔驰Vision Iconic,是2025年以复古风格重塑的概念车;图2是发布于2022年的宝马M4 CSL,是宝马现款高性能车型的代表;而图3是一台2014年前后的中改D4奥迪A8,属于上上代(甚至上上上代)的奥迪设计语言。

我不认为举的这三个例子的逻辑是通的。概念车本身就需要以夸张的手法强调某个设计元素,所以Vision Iconic的“血盆大口”是经过抽象化的,罗老师应该放已经量产的电动GLC;M4的“猪鼻子”在刚出来的时候被口诛笔伐,我也参与其中,但在多年过后,性能车迷已经基本接受这个设计,G世代的M3/M4成为了历史上销量最好的M3/M4;而“下巴脱臼”的A8已经是10多年前的东西,既不能代表现在,当年也没多少人硬生生的指出那一代的奥迪难看。所以罗老师发这条博文更像是一个不怎么关注汽车设计,为了表达观点搜了三张图片一放的做法。

但我也承认罗老师说的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我在一年前推出了《老陈的丑车清单》,因众口难调而停更。如今,基本找不到任何一家没有造型争议的汽车品牌。除了罗老师讲的BBA,网友们说法拉利的“黑边黑板”丑,兰博基尼的“GTA风格”明显,MINI叫“BIG”,日系活在过去,比亚迪土,华系是老登车,理想是“棺材”,小米都是抄的,大众在套娃,极氪在吃领克,标致雪铁龙反人类,保时捷只有911,不需要设计师…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聊车”的时代,而汽车外观这种只要瞟一眼就能发表看法的领域,自然是观点冲撞的重灾区。现在,一位资深设计师在网上表达的“丑”,和一位不懂设计的网民表达的“丑”具有同样的力量,甚至后者具有的力量更强,因为后者没有背书,自由表达,能获得更多的共鸣。

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3点。1是汽车品牌力的下降,曾经高不可攀的品牌,如今出现在社交平台的频率过高,已经不再有逼格。没有逼格的东西,就是可以被骂的,可以被说丑的,甚至曾经的姿态越高,现在被说丑的时候就越解气,“礼崩乐坏”讲的就是这个情况。互联网拉进了人们和汽车品牌之间的距离,法拉利F1跑得烂,谁都可以过来踩两脚;哪个新能源品牌出了车祸、自燃了、出现了质量问题,多方点赞。

2是广义上的产品定义的模糊,你设计成这样的理由是什么?能不能良好的传达给消费者?劳斯莱斯和宾利被骂长得难看的几率最小,也是因为它们的品牌力高,产品少且定义准确。现在做汽车品牌和做自媒体一样,在网上表达的观点越多,总有人能找到你的逻辑漏洞并抨击你,汽车品牌出的车越多,被人觉得丑的频率也越高,最终影响的是整个品牌。宝马前两年为什么要出2系Touring?为什么要出丑不拉几的2系GC?奔驰的GLA为什么要延续?奥迪A3敞篷早就该被砍了。我们花了四五年才理解M3/M4甚至是XM的外观所反应的产品定位,一般的看客是不愿意花这么多时间的,到最后就变成了厂商的自说自话——我们请了谁谁谁来设计,包豪斯怎么怎么样,这才是新科技/新审美/新豪华,然后车一发布,网友的评价不是“抄”就是“丑”。

3是欧洲甚至国际品牌设计人才的断层。这是我近些年在欧洲发现的,中国车企在2016年前后招了一大批国际设计师,这种人才转移在如今显现了出来。当年招的都是些中层干部,30-40岁之间的“高级设计师”,这些人如今基本都成为了中国汽车品牌的设计总监。而反观欧洲品牌现在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五六十岁的设计总监还在指导,而真正参与设计的设计师几乎都是20-40岁的,有能力的50岁的人断档了,都来中国了。设想一下,60岁的人下达的命令,30岁的人能理解吗?30岁的人的想法,60岁的人能接受吗?这样的碰撞,能拿出众望所归的好设计吗?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罗老师的观点我不同意,我认为欧洲品牌依旧能拿出一些可圈可点的设计,还不至于到礼崩乐坏的程度,但罗老师指出的问题是存在的,其后续影响可能还在加重。

0 阅读:0
然哲陈

然哲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