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4年,作家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礼堂公开批评《愚公移山》,一时间引爆舆论,有人怒斥她肤浅无知,不懂这则寓言的真正深意,可席慕蓉身为著名作家,又怎会看不懂?那她究竟想表达什么,才会说出如此惊人的话? 这事儿得从2014年说起。当时作家席慕蓉在南开大学一场演讲里,就这么评价了《愚公移山》,还建议把它从课本里拿掉。 这话一出,网上立马就炸开了锅。但现在回过头看,吵架谁输谁赢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争论像一束光,照出了一部古老寓言在今天遇到的尴尬。 当一个故事的精神和它的情节本身打起架来,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这故事的核心矛盾,首先就是它宣扬的精神挺伟大,可那个做法,实在有点笨。 我们一直学的,是《愚公移山》在赞美恒心。愚公的“愚”,不是真傻,而是一种不计较眼前得失的大格局,一种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决心。这精神没毛病,很鼓舞人。 可要是我们暂时不管这层光环,就事论事地看他干了啥——挖山,这在今天看来,不就是典型的“死磕”吗?一根筋,不计成本,只知道埋头苦干。 面对大山拦路,脑子活泛一点的人,可能就像席慕蓉他们说的,搬个家不就完了?“搬家”这个选项,恰恰代表了现代人更欣赏的智慧:懂得变通,会找最优解,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你看,我们对“坚持”的理解早就变了,光有毅力不够,还得有脑子。 席慕蓉的批评还不止于此,她把这个故事放到了环保的尺子下一量,问题更大了,这简直就是把“人定胜天”的旧观念,和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摆在擂台上对打。 你想想,要是真按字面意思来,愚公干的事不就是一场生态灾难?毁坏山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自然环境……每一条都和我们今天教孩子的环保常识反着来。那种“为了我的方便,大自然必须让路”的霸道逻辑,今天谁听了不心头一紧? 当然,有人会说,你拿现在的科学标准去要求一个古老的比喻,太较真了,这不是在否定自己的文化吗? 但最有意思的一点来了,今天我们引以为豪的那些“现代愚公”工程,比如高铁穿秦岭,哪个是靠蛮力干成的?背后全是精密的科学计算、严格的环境评估,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这恰恰说明,“移山”的智慧早就升级了,我们不再想着要去征服自然,而是琢磨怎么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找到双赢的路。 说到底,这场争论其实是在问一个教育问题: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该怎么教给下一代?是让他们照单全收,还是鼓励他们带点批判眼光去看? 《愚公移山》除了讲毅力,也可能被解读出一些不太符合现代社会的东西,比如,不问对错的绝对服从,不计代价的牺牲,甚至是把人当成实现目标的工具。如果我们只告诉孩子要苦干,却不教他先去判断这个目标值不值得干,那教育可就失败了。 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懂得权衡利弊的现代公民,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把《愚公移山》踢出课堂。 正好相反,应该把这场争议本身带进课堂,让这个故事成为一个开放的讨论话题。让孩子们既能看到愚公身上那种不放弃的闪光点,也能明白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这样,他们才能学会在勇往直前和聪明选择之间找到平衡。 席慕蓉说的“恐怖”,可能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我们对它那种不假思索的、单一的解读方式,这种僵化的思维,已经跟不上这个复杂的世界了。 这场争论激活了经典的生命力,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守着老东西一成不变,而是在一次次的审视和反思里建立起来的。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席慕蓉:诗歌拯救了我孤寂的学生时代
“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
白虎简科
2025-10-23 18:04: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