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到头来却发现,恒河最关键的一段——它的出海口和三角洲,属于邻国孟加拉。 你看中国的长江,万吨巨轮跑得跟公交车似的,一片繁忙景象,再把目光投向印度的恒河,这条被亿万人喊作“母亲河”的水道,却只有些小破船在晃悠。咋回事?这背后不是一两个简单问题,而是个死结,一个被历史、政治和信仰牢牢锁死的系统性僵局。 恒河今天这种不适合大船跑的鬼样子,可以说是一份沉重的历史账单,英国人当年在这儿修的那些桥,根本就没想过要让大船过。 有段河道,78%的桥墩又矮又窄,简直就是永久性的路障,他们还大搞灌溉,把河水到处分流,结果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速度比正常快了三成,旱季水位有时连两米都不到。 这些百年前留下的“病根”,到了今天还在恶化,现代的工业和生活污染,把恒河水变成了一锅“化学汤”。 联合国报告都说了,有些地方的细菌多到吓人,这种水腐蚀性极强,船开在里面,维修成本是长江上的三倍,这生意谁还做得下去? 你可能会说,学中国修大坝调水呗?不行。恒河这边的地质条件太复杂,硬要上马大工程,花的钱多得离谱,效果还不好。所以,这个物理上的烂摊子,就这么一直烂着,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越陷越深。 就算印度人咬咬牙,把河道里的物理障碍全清了,也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 1947年印巴分治,就像一把快刀,把恒河的入海口和最肥沃的三角洲划给了后来的孟加拉国,这一下,印度就尴尬了,成了个守着大河却没有出海口的“上游地主”。 印度不是没努力过,2014年他们搞了个大项目,花了大力气清理了上游1620公里的航道。可那又怎样?终点站不在自己手里,等于白忙活。 别人家的湄公河,沿岸国家能坐下来一起合作搞航运,可印度和孟加拉国在水资源问题上一直不对付,根本谈不拢。 更要命的是,孟加拉湾这个地方,离世界主要的海运航线还远着呢,没啥国际资本愿意来投资,帮忙打通这条前途未卜的水道,这条政治边界,就像个一票否决权,让恒河的航运梦成了泡影。 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这道坎,恒河在印度人心里的地位是“圣河”。大家来这里沐浴,在这里举行火葬,是为了净化灵魂,这种神圣的氛围,跟机器轰鸣的工业港口、堆满集装箱的码头,那是天生的八字不合。 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直接决定了政府会干什么,印度搞“清洁恒河”计划,重点是让水变干净,好满足宗教需求,而不是为了把它变成一条赚钱的黄金水道,资源和精力都投向了“保护圣河”,商业开发自然就靠边站了。 最后,市场给出了最终判决,水又脏又有腐蚀性,加上各种现实障碍,导致恒河水运的费用,竟然比公路和铁路贵了整整470%! 在一个公路运输占七成、铁路占三成的国家,内河航运连2%的份额都不到,完全没有竞争力,谁会来投资?于是,“没需求-没投资-没发展”的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所以你看,恒河的航运梦,是被这么一套环环相扣的枷锁给困住了,历史的旧伤被现实的污染放大,所有努力都被下游的国界线堵死,而这一切,又被神圣的文化信仰给牢牢钉住。 想解开这个结,光靠挖泥船和新港口是没用的,那需要地缘政治的破冰,甚至一场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在此之前,这条大河,恐怕将继续承载信仰,而不是货物。 信源:印度恒河,内河航运界的“小透明”日人文场! 国家人文历史十 关注 2023-05-30 11:50 湖南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