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鬼”曝光!海归留学生郝某被策反,长期潜伏在我国重点涉密单位,多次与间谍接头出卖情报! 这位化名郝某的海归博士最初只是想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却在办理签证时落入陷阱,那个自称“使馆工作人员”的热心人,实际上是一名外国情报人员。 他们选择下手的时机经过精心计算,正值郝某为签证材料焦头烂额之际,这种“雪中送炭”的举动轻易突破了心理防线,为后续的策反埋下伏笔。 境外情报机构的操作手法显示出他们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他们不会一上来就提出过分要求,而是通过长期的感情投资逐步建立信任。 从学术交流到小额资助,从节日问候到贴心礼物,整个过程如同温水煮青蛙,让目标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 等到郝某进入涉密单位工作,对方才露出真面目,以之前的交往为把柄进行要挟。 更令人警醒的是,郝某案件绝非孤例,近年来曝光的多个案例显示,境外间谍机构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策反流程。 他们会花费数年时间培养关系,等待目标进入关键岗位,有些间谍甚至伪装成学术合作伙伴、期刊编辑,或是利用“相亲”、“交友”等名义接近目标。 这种长期潜伏的策略使得防范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尤其需要提高警惕,境外情报人员常常利用学术交流的幌子,以“资料共享”、“合作研究”为名,行窃取情报之实。 他们特别关注那些研究领域涉及国家关键技术的人才,从人工智能到新材料,从航空航天到生物医药,无一不是他们的目标。 话说回来,经济因素也是策反中的重要突破口,刚步入社会的年轻科研人员往往面临经济压力,境外间谍机构就利用这一点,以“咨询费”、“稿酬”、“合作经费”等名义提供金钱诱惑。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境外间谍的伪装越来越难以识别,他们可能打着文化交流、商务合作的旗号,拥有光鲜的社会身份,言行举止与普通人无异。 甚至会在初期交往中真诚地提供帮助,让目标彻底放下戒心,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极具迷惑性。 国家安全机关提醒,在与境外人员交往时务必保持警惕,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涉密信息,对异常的热情帮助要多加甄别,遇到对方打探敏感信息或提出非常规要求时要及时报告。 这些看似简单的防范措施,实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既要保持开放的学术交流态度,又要时刻绷紧国家安全这根弦,在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合作时,要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确保不泄露任何可能危害国家利益的信息。 同时,所在单位也应加强保密教育,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情报领域的暗战也在不断升级,新型间谍活动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反间谍意识,完善防范措施。 每个公民都应该意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专门机关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从另一个角度看,境外间谍机构的长期布局也反映出他们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忌惮,正是因为我们某些领域的技术突破令他们感到威胁,才会不惜代价进行窃密。 这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正确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合作不可避免,如何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既不能因噎废食,闭关自守,也不能麻痹大意,丧失警惕。 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更强的辨别能力和风险意识。 维护国家安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防线上的哨兵,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识破那些精心伪装的陷阱,守护好国家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