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2日,特朗普再度对中国发出强硬威胁,宣称将于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155%的关税。他直言"这一高关税幅度对中国而言不可持续",还翻炒"中国多年来利用美国"的老调,企图以极限施压逼迫中方妥协。 这已是特朗普政府2025年内第多次对中国发出关税威胁。 更值得玩味的是关税幅度。155%这个数字远超拜登时期25%的平均关税水平,甚至高于特朗普第一任期对钢铝产品征收的50%关税。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计算显示,这个税率足以让中国产品完全退出美国市场。 被瞄准的三个产业都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关键领域。美国能源部内部报告显示,中国光伏组件占美国进口总量的52%,电动汽车零部件份额达43%。特朗普的真正目的不是增收关税,而是迫使产业链撤离中国。 但现实可能适得其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内部评估指出,若美国执意加税,中国企业将转向东南亚组装再出口,最终美国消费者仍要承担成本。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握着锂电池关键材料——稀土永磁体的全球65%产能。 这场关税战背后藏着军事考量。五角大楼2025版《国防工业基础评估报告》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技术可转为军用无人机动力系统,锂电池是单兵电子装备核心,光伏板则为海外基地供电。保护这些产业,被美国军方视为国家安全问题。 但中国早有准备。军委科技委主导的"军技民用"计划已培育出替代市场,中国军工企业采购的电池组件中,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45%升至2025年的92%。这种"军民双循环"体系,削弱了美国卡脖子的效果。 特朗普团队放风称,若关税效果不彰,可能启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冻结中国持有的美债。但这个核选项面临双重制约:一方面中国已将美债持仓从2013年的1.3万亿降至2025年的5500亿美元;另一方面美联储担心引发全球抛售。 更聪明的反击在中国手中,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加速数字货币跨境结算系统建设,与沙特、巴西的石油贸易已实现本币结算。这种去美元化进程,使美国金融武器威力递减。 关税战背后是科技战升级,美国商务部同步将12家中国人工智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试图阻断英伟达GPU芯片供应。但中国企业的应对令人意外:华为昇腾910B芯片性能已达A100的80%,而价格仅一半。 更关键的是市场优势。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AI应用场景,美国禁令反而加速国产替代。百度、阿里等企业2025年采购的国产AI芯片数量同比增长300%,这种市场反哺技术的循环正在形成。 特朗普需要面对一个残酷现实:中国仍是美国农产品最大买家。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价值140亿美元。若中国转向巴西采购,爱荷华、伊利诺伊等农业州将遭受重创。 中国已经布局。中粮集团与巴西农业合作社签署的五年采购协议,规定可用人民币结算。这种供应链多元化,使中国在贸易战中拥有更多筹码。 2025年页岩油革命使美国成为原油出口国,中国是其第三大买家。但中国同时与俄罗斯达成"无限量供应协议",与沙特建立人民币结算机制。这种多元能源供给,削弱了美国能源牌效力。 更深远的是新能源竞争。中国光伏产业控制着全球80%的硅料产能,美国若想发展清洁能源,反而要依赖中国组件。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关税战变成双刃剑。 与2018年贸易战初期不同,此次中国反应冷静沉着。商务部声明仅表示"将采取必要措施",但未公布具体反制清单。这种克制背后是战略自信:中国对美出口占GDP比重已从2006年的7%降至2025年的3%。 更聪明的是差异化应对。对特斯拉中国工厂给予土地税收优惠,但暂停采购波音飞机;批准微软收购动视暴雪,但延迟审核高通芯片许可。这种精准打击,避免伤及友好企业。 关税战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越南2025年前八个月吸收外资增长32%,其中60%来自中国转移的产能。墨西哥对美汽车出口激增85%,很多是中国零部件组装产品。 但中国保持警惕。商务部研究院报告指出,要防止产业过度外移,需通过"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守住价值链高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数量已是美国的三倍,这种技术优势难以替代。 155%关税表面是经济武器,实则是国力比拼。当特朗普指望速战速决时,中国正以"持久战"思维应对。这种战略耐心的背后,是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不断突破的科技能力。 历史将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但时间站在韧性更强的一方。当美国在关税墙后自我封闭时,中国正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开拓更广阔的未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美国威胁对大陆加征100%关税会否加速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国台办回应 环球网 2025-10-22 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