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宣布 10 月 20 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在首尔国际航空航天暨军工展览会上放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2030 年前要投入比原先计划更多的资金,其中 32 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大概 1606 亿元)专门砸给国防研发,另外 7 万亿韩元(约合 351 亿元人民币)则投向航空航天领域,目标直冲着全球第四大国防工业体系去的。 这可不是随便喊喊口号,要知道这场军备展是韩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展台上从重型榴弹炮、自杀式无人机到 AI 辅助作战系统样样齐全,明摆着要借着展会既秀肌肉又拓市场。 要说韩国敢定这么高的目标,倒也不是完全没家底。这几年韩国军火出口的增速确实亮眼,早就成了拉动出口增长的主力品类之一,全球销售额早就突破了数十亿美元。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3 年韩国在全球百大军火商里还排第十位,但架不住订单实在多。 波兰早前就和韩国敲定了军用飞机适航认证的合作协议,阿联酋也表露过参与 KF-21 战机项目的想法,再加上 K9 自行榴弹炮、各类导弹和军舰这些拳头产品,市场基本盘确实在一步步扩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俄罗斯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的数据里,韩国武器出口额已经冲到了全球第四,今年还刚和越南、印度签了 K9 榴弹炮订单,挪威也打算增购 24 门,埃及更是在谈 FA-50 战机的采购,说不定能买到 100 架。 航空航天这块的积累更是实实在在能看见的。 最拿得出手的就得数 KF-21 “猎鹰” 战机了,这个项目 2015 年正式启动研发,2021 年原型机就下线了,2024 年 7 月已经启动量产,首架量产机计划 2026 年下半年交给韩国空军,到 2032 年要给空军配齐 120 架。 这款战机最大飞行速度能到 1.81 马赫,航程有 2800 千米,武器挂载能力达 7.65 吨,机身上还装了韩国自己研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200 公里范围内的目标都能精准探测到。 韩国甚至还搞出了舰载版 KF-21N,特意加了机翼折叠装置和着舰尾钩,被韩国方面称作 “全球首款双引擎 4.5 代舰载机”,这野心确实不小。 为了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韩国这些年真下了不少功夫。 就说航空发动机这个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之前 KF-21 装的还是美国上世纪 90 年代研发的 F414 发动机,而韩华集团在 2024 年的范堡罗航展上,已经亮出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概念原型机,推力参数比 F414 还要出色。 政府层面也给力,专门出台了《航空航天产业开发促进法》,拉上 100 多家企业搭建起完整的配套产业体系。 韩华集团还花 3 亿美元收购了美国 EDAC 公司,既能拿到核心技术,又能抢占国际合作资源,算盘打得很精。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里的坎儿可真不少。 首先就是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KF-21 看着挺先进,实际上还有 40 多项核心技术没能攻克,就连最关键的隐身性能,也因为没有内置弹舱而大打折扣,本质上还是 4.5 代战机的水平。 那款国产发动机也只是概念原型机,离实际应用还差得远,像高压压气机这类热端部件的技术缺口很突出,还得靠斗山重工来协助填补。 更要命的是,眼下 KF-21 的发动机、关键电子设备还都得依赖美国供应,将来这款战机要出口,还得看美国的脸色行事。 再就是研发实力的硬缺口。 造航空发动机离不开超级计算机的仿真测试,一台发动机光零件就有 30 多万个,对算力的要求极高,可韩国目前的超级计算机算力在全球只排第九位,就算想扩充 GPU 算力,短期内也跟不上需求。 人才更是个大问题,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从业人员还不足 7000 人,设计类人才缺口大得很。 之前 KF-X 项目就出过乱子,印尼拖欠了研发经费,差点让项目断了粮;更严重的是,还有自家退役将领涉嫌泄露项目机密,这些事儿都暴露了产业链的脆弱劲儿。 更现实的是,全球国防工业的竞争早就白热化了,美国、俄罗斯、中国稳稳占着前三的位置,法国、英国这些传统军工强国也绝非等闲之辈,韩国要想挤掉其中一个抢第四,难度真不是一般的大。 李在明说要靠国防专用半导体这些新技术破局,还喊出了 “确立技术主权” 的口号,可半导体领域的竞争比军火市场还激烈,加上韩国在 AI 人才培养上本身就滞后,能不能把半导体优势转成国防实力,真不好说。 地缘政治的风险也藏在里头。这么大手笔砸钱搞军工,难免会惹得朝鲜有回应,朝鲜半岛的军备竞赛说不定会升级。 更矛盾的是,韩国一边想建 “自己说了算” 的国防体系,一边又离不了美国的军事同盟,这种拧巴的定位很容易让技术研发被人卡住脖子。 之前美国就明着拒绝转让 25 项核心技术,往后这类卡脖子的事儿只会更多。
不要美军,韩国下决心了最近,韩国可真是让全世界都多看了几眼。10月20日
【18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