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庞德伟10月21日写道:“今天,贾米森·格里尔大使发表以下声明回应中国对企业进行胁迫的企图。这些企业正在通过在关键领域进行大规模战略投资来帮助重振美国产业。 格里尔大使在声明里先定了个调。他说中国近期对全球私营企业采取的报复性行动,根本就是更广泛经济胁迫模式里的一环。 他还进一步解读,说中国搞这套模式,就是想通过阻挠外国企业投资美国造船业和其他关键行业,来达到两个目的:一边影响美国政治,一边控制全球供应链。 这话听着挺唬人,但稍微捋捋事实就会发现站不住脚。首先得说清楚,中国从来没搞过所谓的“经济胁迫”。 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市场化原则,不管是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还是中国企业跟海外伙伴合作,都是你情我愿的商业行为,核心是互利共赢,跟“胁迫”两个字沾不上边。 再说说美国造船业。美国自己心里应该有数,这些年造船业发展放缓,问题出在自身。 比如产业空心化、劳动力成本高企、供应链本地配套不足,这些都是美国内部早就存在的问题,跟中国没半毛钱关系。现在把锅甩给中国,本质上是想转移国内对产业政策失效的注意力。 格里尔还说“恐吓手段无法阻挡美国重建造船基础”。这话就更有意思了。美国要是真想重建造船基础,该做的是踏踏实实优化产业环境,比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完善产业链配套、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可实际上,美国这几年干的却是搞贸易保护,动不动就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加关税、设壁垒,甚至用行政手段逼迫企业“脱钩断链”,这才是在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 还有所谓“阻止我们对中国在关键产业谋求主导地位做出反应”。中国在一些产业领域的发展,靠的是多年来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还有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来不是靠“谋求主导地位”的心思。 反倒是美国,这些年频频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从芯片到新能源,处处设限,目的就是为了维持自己在全球产业链的垄断地位,这才是真的在搞“产业霸权”。 格里尔最后说要“保护美国企业、保障供应链安全、鼓励盟友投资美国产业未来”。可现实是,美国所谓的“保护”,已经给很多企业带来了麻烦。 比如一些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企业,因为供应链被人为切断,原材料成本飙升,生产计划频频受阻。还有美国的盟友,也不傻,谁都不想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毕竟做生意讲究的是利润和稳定,美国这种动辄搞对抗、加限制的做法,只会让盟友望而却步。 再回头看庞德伟转发这个声明的行为。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美国惯用的舆论操作。先抛出一个没有事实依据的“中国威胁论”,再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要“保护企业”“维护安全”,本质上是想在国际上抹黑中国形象,同时为自己接下来可能出台的更多贸易保护政策找借口。 但事实是掩盖不住的。这些年,中国一直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和重要贡献者。就拿造船业相关的产业链来说,中国的钢铁、船舶配套设备等产业,质量好、价格合理,为全球很多造船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供应,这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企业跟海外企业的合作,也从来都是遵循国际规则,尊重对方的意愿,从来没有过所谓的“胁迫”行为。 美国要是真为自己的企业着想,为全球供应链安全考虑,就该停止这种毫无根据的指责,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和“脱钩断链”的错误做法。毕竟在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供应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搞对抗、甩锅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合作共赢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现在美国还在拿“经济胁迫”说事儿,本质上是自己心里没底。看着中国在一些产业领域稳步发展,看着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跟中国合作,美国就开始慌了,想用这种抹黑的方式来干扰中国的发展,同时稳住自己的盟友。可这种做法,只会让更多国家看清美国的真实意图,最终损害的还是美国自己的利益和国际形象。 就像那些被美国拿来当“例子”的企业,心里恐怕也清楚,跟中国合作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更大的市场、更稳定的供应链、更可观的利润。 美国想靠几句“恐吓”“指责”就逼这些企业放弃中国市场,根本不现实。毕竟企业是要赚钱的,不是美国政府的“政治工具”,不会跟着美国的错误政策一条道走到黑。 说到底,庞德伟和格里尔这套说辞,就是典型的“贼喊捉贼”。把自己搞贸易保护、破坏供应链的行为,倒打一耙说成是中国的“经济胁迫”,这种伎俩在事实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全球各国和企业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谁在真正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谁在搞对抗破坏,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美国要是继续执迷不悟,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方再次掀桌,美拒缴163万港务费,特朗普一口咬定:政策出问题 这哪里是“拒
【29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