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1日报道:欧洲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的争议持续延烧,中国子公

地缘历史 2025-10-22 11:51:37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1日报道:欧洲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的争议持续延烧,中国子公司向员工表示,公司是独立经营和决策的中国企业,员工有权拒绝执行外部指示。安世半导体反驳称这是‘不实信息’,并指子公司的发文‘未经授权’。   安世半导体原本就是恩智浦的标准产品部门,后来2019年被闻泰科技拿下,花了整整332亿元,变成妥妥的中资企业。   可谁能想到,六年后,这家公司居然在欧洲和中国之间被“肢解”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存在。   荷兰说你不能再让张学政当CEO,中国说我们的法人是独立的,怎么安排是我们自己的事。   法院裁决一出,信息系统被切断,工资也不发了,员工一夜之间成了“悬空人”。   更荒唐的是,这场风波背后,根本不是什么企业治理的问题,而是彻头彻尾的政治操作。   美国在2025年9月底刚推出的“50%股权穿透规则”,明摆着就是奔着中资企业去的。   安世被划进所谓的“实体清单”,荷兰立马跟上,不仅冻结资产,还插手人事调整。   这哪是什么商业行为?就是配合美国打压中国科技的又一回合。   张学政这位CEO倒成了导火索。美方说只要把他换掉,就考虑“豁免制裁”,这话里话外,根本不掩饰自己的用意。   荷兰政府果断出手,法院裁决、资产冻结、临时高管上位,手法迅速得像是早就排练好了剧本。   而中国这边,当然不会乖乖听话。东莞工厂产能占了安世全球的70%,一旦封锁,整个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都得趴窝。   商务部出招精准,立即限制相关出口,不但让安世总部措手不及,也让欧洲车厂措手不及。   大众、宝马、特斯拉,这些昔日的欧洲骄傲,如今也只能绕过总部,直接找安世中国谈供货。   他们比谁都清楚,如果断供3个月,不止是工厂要停,连整个现金流都可能断裂。   欧洲汽车产业的命脉,就这么被一场看似“公司内斗”的风波攥在手里。欧洲车企不是不想说话,而是不敢说太多。   一边是美国“穿透式”制裁的恐吓,一边是中国供应链的实际控制,说多了,哪边都得罪不起。   很多人问,安世中国到底是“分公司”还是“主公司”?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成立。   如果中国的法律都承认它是独立法人,荷兰凭什么说它“未经授权”?   如果全资收购都不能带来治理权,那所谓的“全球化投资”还有什么意义?   这不是公司治理争议,这是规则之争,是谁来定义“合法”的根本对抗。   更讽刺的是,这场闹剧的主角之一,就是北约秘书长吕特,也就是荷兰前首相。   他刚在10月13日的北约年会上放话,说中国可能会在台海冲突时“迫使俄罗斯进攻欧洲”。   可惜,他的言论与荷兰政府对安世事件的干预几乎同步出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背后的协调与默契。   中方当然不会沉默。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0月13日直接驳斥,指出荷兰是在“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强调这完全是一个正常的企业治理问题。   美国用“穿透规则”打着制裁的旗号实则插手他国企业,当荷兰顶着司法独立的幌子行政治干预之实,中国的反制也不再是口头警告。   出口管制、产能转移、法律诉讼,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中资企业在国际博弈中学会的生存之道。   今天的安世,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才刚刚开始,全球化的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但倘若每一次遭遇都要靠“独立运营”的宣言来自救,那所谓的国际法治、契约精神、市场规则,也就只剩下空壳。   不管这场争议最终怎么收场,安世中国的“反击”已经改写了一个共识:在技术被政治绑架的年代,真正的博弈,不在企业总部,而在规则背后。   芯片再小,也能引爆地缘风暴;公司再大,也躲不过政治算计。   而真正的问题是,下一个被逼到墙角的,会是谁?

0 阅读:66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