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维权先锋【不治不行,汽车销量造假、订单数量造假乱象百出,好在监管部门已

正梧评汽车啊 2025-10-21 19:00:39

中国汽车维权先锋 【不治不行,汽车销量造假、订单数量造假乱象百出,好在监管部门已出手整治,网页:必须真整治才能管长远】

近期,央视等权威媒体曝光汽车行业销量(销量榜)造假问题后,这一现象迅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从"72小时订单破8万"的营销话术,到"月度销量同比翻番"的漂亮数据,许多所谓"爆款"车型背后,实则暗藏精心设计的造假链条,行业公信力正面临严重危机。当前销量造假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化特征。典型手法是通过广告公司策划"小订过万"营销方案:车企与公关机构合作,以每单80-150元的价格雇佣人员批量下单,甚至动用AI水军制造热度,将可随时退款的"小订"包装成不可退的"大订"数据。某新势力曾宣称首小时订单29万辆,但首月实际交付仅6000台,转化率低至3%,暴露出严重的数据泡沫。更隐蔽的做法是"内部摊派",部分车企将订单量与员工绩效、供应商合作绑定,强制员工自购或发动亲友下单,甚至胁迫供应商"买量",待数据公布后再批量退单,有员工为此承担数千元成本。除直接伪造订单外,车企还在数据统计上大做文章。有的将"批发量"伪装成"零售量",通过向经销商压库制造热销假象,某燃油车企宣称月销3万台,实际上险量仅1.5万台;有的则刻意限定统计范围,将细分市场的"冠军"包装成全品类第一。更恶劣的是通过"提前上牌"制造虚假交付,经销商以公司名义为库存车投保,再以新车出售,导致消费者花新车价买到"零公里二手车"。这种乱象源于"销量即声量"的畸形竞争逻辑。车企既想利用从众心理引导消费,又需向投资者展示增长前景。但虚假繁荣终难持续:某品牌曾靠虚增销量夺得"销冠",最终因真实需求不足陷入困境;多起"数据异常"事件也引发消费者对产品保值的担忧。更严重的是,造假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打击真正专注研发的企业。目前监管部门已展开专项整治,六部门联合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行动,最高可处300万元罚款。行业呼吁建立透明监督机制,通过交叉比对订单与上险量等数据实施惩戒。对消费者而言,"看交付不看订单、参考上险量而非宣传量"已成共识——汽车行业的竞争终将回归产品与服务的本质。

0 阅读:0
正梧评汽车啊

正梧评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