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74军军长王耀武,把副参谋长柴意新叫到办公室,压低声音说:“余

沈言论世界 2025-10-21 17:51:52

1943年10月,74军军长王耀武,把副参谋长柴意新叫到办公室,压低声音说:“余程万那边缺人手,你去常德支援。” 没人想到,两个多月后常德城破时,柴意新会带仅存的几十个士兵,朝上千日军发起决死冲锋。   1943年这一年,抗战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局势胶着,正是中日全面战略对峙的关键期。   彼时的日本,虽然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但对中国的军事压力并未减弱,反而在华中、华南频繁发动局部进攻,试图牵制中国战力。   而常德作为湘西门户,是日军“以战养战”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旦拿下常德,不仅可以打通湘西至鄂西的交通命脉,还能进一步威胁重庆大后方。   面对这一战略意图,中国方面早已洞察。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战术,先让日军进城,再围而歼之。   这个计划看似大胆,实则凶险至极。因为它的前提是,常德守军必须死守城池,哪怕弹尽粮绝也不能撤退,否则整个计划将前功尽弃。   余程万所在的57师奉命驻守常德,他本人是老资格的抗战将领,素以刚烈著称。但这次任务的风险之高,压力之大,非一人之力可扛。   于是王耀武从74军抽调精干力量支援,柴意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派往常德。   柴意新不是初出茅庐的参谋官,他是山东人,出身军校,历经北伐、剿匪、抗战初期,算得上是身经百战。   此番前往常德,他心知肚明: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调动,而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考验。他带着一个临时编组的加强营,进入常德城,协助57师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兼任前线协调工作。   常德会战在1943年11月爆发,日军第11军调动精锐部队,重炮齐发,飞机掩护,强攻城池。中国守军在城内坚守十几个昼夜,弹药粮食几近耗尽,援军受阻,孤城如同悬崖边的树,风雨飘摇。   柴意新此时的处境极其艰难。他的部队损失惨重,多个阵地被日军攻破,士兵疲惫到极限。   但他没有选择撤退,而是组织残余兵力不断进行反击,甚至多次亲自带队冲锋。战至12月初,城内守军伤亡殆尽。余程万被迫突围,常德城破。柴意新带着几十名士兵,被迫退守一处废墟之中。   这就是故事的转折点。面对数百名日军的围堵,这支临时编成的小队没有投降,也没有逃跑。他们选择主动出击,以极小的代价,搏一个可能已经不复存在的奇迹。   柴意新最后一次冲锋并没有改变常德失守的结局,但这个行动让人铭记。他们明知不敌,却依然举枪冲锋。   这种选择,是中国士兵在抗战中并不罕见的写照。它不是情绪化的“英勇无畏”,而是战略设计下的战术执行,是对职责、信念、国家的绝对忠诚。   很多年后回头看,常德会战虽然以城池暂失告终,但却严重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打乱了其华中战略部署。   战后第九战区迅速组织反攻,12月中旬收复常德。这次战役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其战略意义远超战术得失。   柴意新虽然在战后并未成为广为人知的英雄人物,但他的名字始终被写进了第74军的战史里。真正的战士,不求声名,只求尽责。   这场战斗之所以值得记住,不仅因为它打出了中国军队的血性,更因为它让我们看到抗战并非只有大后方的支援与宣传,还有无数像柴意新一样,在最前线默默拼命的人。   有人说,这种“以命换命”的打法太过血腥,太不现代。但在那个年代,装备远逊、后勤薄弱的中国军队,别无选择。   胜利不是靠情怀喊出来的,而是靠一场一场硬仗拼出来的。柴意新们的存在,就是中国军队能撑到胜利那天的原因之一。

0 阅读:81

评论列表

dream

dream

4
2025-10-21 20:12

致敬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