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说的那句话,真是说到人心里去了:中国人在准备战争,但真的不想打

百日依山尽 2025-10-21 15:37:56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说的那句话,真是说到人心里去了:中国人在准备战争,但真的不想打仗,而是他们清楚的知道,要避免战争,就得先做好打仗的准备。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的一段话最近在社交平台刷屏,“中国人在准备战争,但真的不想打仗,而是他们清楚地知道,要避免战争,就得先做好打仗的准备”。这位深耕外交领域数十年、见证过无数国际博弈的资深人士,一句话道破了中国国防策略的核心逻辑,也让不少人想起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杨荣文能说出这样的话,绝非空穴来风。作为曾执掌新加坡外交部门的资深外交官,他常年游走于中美等大国之间,对国际格局有着独到的观察。 在剑桥大学辩论社的演讲中,他就曾深入剖析中国的战略思维,提到这种 “备而不战” 的理念,源于中国悠久历史中 “战争代价高昂” 的深刻教训,与《孙子兵法》里的智慧一脉相承。而让他对这一点感受更深的,是 2022 年佩洛西窜台事件中的惊险时刻。 那次事件里,杨荣文后来在公开活动中透露,佩洛西专机飞入台湾地区当晚,美国印度太平洋指挥部已做好战斗准备,中国同样严阵以待。 但最终双方都控制住了局势,没有让冲突升级。这背后,正是中国 “做好打仗准备” 才换来的克制空间 —— 当时东部战区迅速展开联合军事行动,海空力量全面封控,精准打击演练直击要害,这种强大的威慑力,反而让对方不敢轻易越线,最终避免了热战风险。 这种 “以备止战” 的逻辑,在近些年的国防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产航母山东舰、福建舰相继入列,歼 - 20 隐身战机形成作战能力,东风系列导弹不断迭代,这些装备的更新换代从不是为了主动挑事。 就像杨荣文观察到的,中国从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到疫情前经济增长七倍,却从未寻求取代美国的全球地位,反而成为东南亚最大贸易伙伴,带动周边发展。军事力量的增强,更像是为发展撑起的 “保护伞”。 杨荣文对此看得很透彻,他知道中国清楚战争意味着什么。在分析俄乌冲突时,他曾提到中国一直在研究俄罗斯遭遇的制裁与资产扣押,深知一旦卷入战争,将面临烈度更高的对抗。这种清醒的认知,让中国始终保持克制,却也从未放松备战。 就像面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打压,中国一边加速芯片自主研发,一边扩大稀土等关键资源管控,这些看似强硬的准备,本质上都是为了避免被人用 “卡脖子” 的方式逼入绝境。 更值得琢磨的是,杨荣文提到西方对中国的认知转变需要二三十年。确实,不少西方国家用 “修昔底德陷阱” 的西方模板看待中国,总觉得国强必霸。 但中国用行动给出了不同答案:2008 年金融危机时主动拉动全球复苏,疫情期间向多国提供援助,即便面对美国 “击败中国” 的论调,仍坚持 “双赢” 理念。这种底色,与杨荣文强调的 “中国无意干涉他国事务” 高度契合。 现在再看杨荣文的那句话,就能明白其中的深意。中国的航母编队在南海巡航,是为了守护海疆安宁;东风导弹的精准打击能力,是为了遏制挑衅者的野心;芯片自主的突破,是为了掌握发展主动权。 这些 “准备” 从来不是为了开战,而是为了让和平有更坚实的依托。就像杨荣文说的,中美关系会在冷战与冷和平间摇摆,但只要中国做好准备,就能守住不发生热战的底线。 这种 “备而不战” 的智慧,藏着中国对和平的真正渴望。毕竟经历过百年战乱的国家,比谁都清楚和平的珍贵,也比谁都明白,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让和平不沦为空谈。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