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年,49岁守寡三年的李清照嫁给了30岁年轻英俊的张汝舟。圆房之后,张汝舟瞬间变脸,粗暴掐住妻子的脖子怒吼:“你在说什么!”李清照惊恐万状,谁料婚后的生活更令她痛不欲生。 她是李清照,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才女,但命运,几乎从未真正眷顾过她。 李清照出生在济南章丘,父亲是当朝礼部员外郎李格非,跟苏轼私交甚笃,母亲出身名门,满腹诗书。 家里书香浓重,客厅里常有文人雅集,小李清照耳濡目染,很早就开始写词。 十几岁那年,她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直接让她在汴京名声大噪。 她是那种从小就不太“像个女孩子”的女孩。 骑马、秋千、出游、作词,哪样都挺大胆,哪样都不输男孩子。 她性子直、话不多,什么事都藏在心里,写词发泄。 后来的《点绛唇》《一剪梅》,那种情绪细腻的美,早就埋在她少女时代的心里了。 18岁那年,她嫁了个知己。 赵明诚,文人世家出身,跟她一样喜欢金石书画。两人住在青州“归来堂”,日子过得雅致又浪漫。 赌书泼茶、校书对诗,生活像一幅画。十几年下来,合编《金石录》,藏书万卷,连朋友都羡慕得不行。 可惜,太平日子没几年。 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了。夫妻二人带着15车文物仓皇南下。 李清照以为只要人在,什么都能慢慢来。 可赵明诚病了,一场兵变之后抛妻逃命,后来病死在建康。 她赶到时,人已经凉了。从此,她成了孤身一个人。 1130年到1131年,她带着仅剩的一些书画,在越州、台州、温州之间辗转流亡。 有人偷她的文物,有人诬她通敌。她咬牙坚持,把仅剩的藏品献给南宋朝廷,只为证明自己清白。 但人活着,总还是会有个念想。 1132年,她遇到了张汝舟。这个男人年轻、俊秀,说话得体,假装文雅,对她嘘寒问暖。 李清照动了心。她49岁,孤独太久,那个愿意天天陪她说话的男人,成了她晚年的希望。 他们成婚的那天,亲友都不太看好。但她坚持,觉得自己看准了人。可结婚当天晚上,她就知道自己错得离谱。 张汝舟根本不是她以为的那种“文人”。圆房之后,他立马翻脸,掐着她的脖子,逼问她藏在哪里的书画和金石。 她吓坏了,整个人都懵了。他不是爱她,他是图她的东西。 婚后的日子,比她做寡妇还难。张汝舟不断逼她交出赵明诚留下的藏品,还对她冷暴力、言语羞辱。 她终于明白,自己这次是真的被坑了。 但李清照不是那种忍气吞声的人。她查出张汝舟当官是靠舞弊,虚报举数骗来的功名。她决定告发他。 这一步,代价极大。 按照宋朝的律法,妻子告发丈夫,要被判刑两年徒刑。她知道后果,但她不在乎。 她已经失去了太多,她不能再眼睁睁看着赵家的东西落入这种人手里。 她写状纸,提交衙门。结果,张汝舟被革职流放。 她自己也被关进牢里,九天九夜,吃不上一口热饭。靠着旧友綦崇礼的斡旋,她终于被放出来。 可舆论没有放过她。 一个再嫁的寡妇,一个敢上公堂告丈夫的女人,在当时的社会,就是“离经叛道”。 她被泼脏水,被议论,被指点。可她一点不后悔。 她说:“若为清白计,何惜一身轻。” 她继续生活下去。1134年,她校对完赵明诚的《金石录》,写下后序,回忆与丈夫的一生。 那段文字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却句句沉重。 她的词,也变了。 从前是“红藕香残”,现在是“寻寻觅觅”。 她不再写小情小爱,而是写“人比黄花瘦”的国仇家恨,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无奈。 她把一生的痛,都写进了词里。 她没孩子,晚年独自住在杭州,贫病交加。1155年,她走了,没人知道她葬在哪里。 留下的,只有那些词,和一段比词更传奇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