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聂曦的妻子去领骨灰的时候,托人带了句话,说,本想殉情,但孩子还小。 就这么一句。 电视剧里,给他安排了个7岁的女儿。 可现实从没有剧本里的温情铺垫。聂曦倒下的时候,他的孩子还安安静静蜷在妻子的肚子里,连一声胎动都没来得及让父亲感知。那个尚未谋面的小家伙是个儿子,而聂曦,距离自己33岁的生日,只差短短两个月。 聂曦牺牲前半个月,加班到深夜回家,还绕路去母婴店给妻子挑了个柔软的孕妇枕。他笨手笨脚地在店里比对了半天,店员问他孩子预产期什么时候,他笑得眼睛都眯起来,说“还有三个多月,等我忙完这阵子,就陪她产检”。那时候他手头的工作正紧,每天早出晚归,却总记得在睡前贴在妻子的肚子上听,哪怕每次都只有轻轻的心跳声,他也能絮絮叨叨说半天:“儿子啊,爸爸给你买了小摇篮,等你出来,就带你去公园看鸽子。” 他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皱巴巴的产检单,旁边用铅笔写了三个名字,都是给孩子的——有一个带“曦”字,他说想让孩子跟自己一样,能给家里带来光。还有半个月就是他33岁生日,妻子早就偷偷订了蛋糕,想在生日那天告诉他,其实她偷偷问过医生,孩子偶尔会踢腿了,就等他生日那天,让他亲手摸一摸。可没等到生日,没等到孩子的胎动,甚至没等到他跟同事交接完手头的工作,他就倒在了岗位上。 同事后来去他家整理东西,看到书桌前还摊着他没写完的工作报告,旁边放着一个没拆封的婴儿围嘴,是他出差时在外地买的,上面印着小小的消防车图案,他说“以后要告诉儿子,爸爸的工作,就是保护大家”。妻子抱着那个围嘴哭了很久,眼泪把布料都打湿了,她摸着肚子说“你爸爸是个傻子,连你的胎动都没等到,就走了”,可哭完又擦干眼泪,把围嘴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了给孩子准备的小衣柜里——她记得自己托人带的那句话,“本想殉情,但孩子还小”,这孩子是聂曦留在世上的念想,是他没来得及看见的光,她得替他好好护着。 电视剧里给聂曦安排了个7岁的女儿,能拉着他的手喊“爸爸”,能在他牺牲后抱着照片哭,可现实哪有这么多“温情铺垫”?他的儿子出生那天,医院的窗户对着外面的阳光,妻子抱着孩子,第一次跟他说“这是你爸爸”,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孩子满月的时候,她把聂曦的烈士证放在旁边,证上的照片里,聂曦穿着制服,笑得很精神,她摸着孩子的小脸蛋说“你爸爸是英雄,以后你也要像他一样,做个有担当的人”。 那些日子,她没敢再看聂曦的笔记本,直到有天孩子哭闹,她去书桌找玩具,才发现本子最后一页多了一行字,是她没见过的笔迹,应该是聂曦牺牲前一天写的:“等儿子出生,我就申请调个轻松点的岗位,多陪陪他们。”这句话像根针,轻轻扎在心上,却也让她更坚定——她要带着孩子好好过,把聂曦没说出口的话,没完成的事,一点点替他实现。 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会说话的时候,第一个会喊的不是“妈妈”,而是模糊的“爸爸”,妻子愣了一下,然后抱着孩子走到聂曦的遗像前,说“你看,儿子在喊你呢”。她没跟孩子过多说过牺牲的细节,只在孩子问“爸爸去哪了”的时候,指着天上的星星说“爸爸变成星星了,在看着我们呢”——她不想让孩子活在悲伤里,只想让他知道,他的爸爸是个好人,是个值得骄傲的英雄。 电视剧里的眼泪能被剧本安排,可现实里的遗憾却没处安放。聂曦没来得及摸一摸儿子的小手,没来得及吹灭33岁的生日蜡烛,没来得及跟妻子说一句“辛苦了”,但他用生命守住的责任,被妻子和孩子好好地接了过来,变成了日子里的光——就像他当初给孩子起名字时想的那样,哪怕他不在了,这份光也能一直亮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聂曦的妻子高秀美于2022年10月在福州台江老宅里安详离世,享年99岁。1
【85评论】【10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