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巴甫洛格勒发现了乌军“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迅速发射2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进行攻击,将乌军“爱国者”摧毁。 这已经不是“爱国者”第一次在伊斯坎德尔M面前栽跟头。去年秋天哈尔科夫地区的对抗中,乌军同样部署了“爱国者”PAC-3防空系统,试图拦截俄军导弹。 俄军当时发射的伊斯坎德尔M采取了变轨机动和电磁干扰双重战术,“爱国者”的雷达刚锁定目标就被干扰信号淹没,最终眼睁睁看着导弹命中阵地。 伊斯坎德尔M本身就不是善茬。这款导弹最大飞行速度能飙到6马赫以上,接近高超声速武器的门槛。它的弹道轨迹还能进行复杂变轨,不是传统的抛物线飞行。 反导系统很难预判它的落点,更要命的是,它从发射到命中目标的时间极短,留给“爱国者”的反应窗口只有几十秒。“爱国者”PAC-3的拦截射程虽然能到40公里,但面对这种高速机动目标,拦截成功率会断崖式下跌。 乌军操作人员其实也知道这套系统的短板。他们每次部署“爱国者”都得频繁转移阵地,怕的就是被俄军定位。可这次在巴甫洛格勒,刚把雷达和发射架展开,就被俄军无人机和卫星组成的监控网盯上。 “爱国者”的雷达开机后产生的电磁信号,成了暴露自己的“催命符”。更让乌军头疼的是,每枚“爱国者”拦截弹价格超300万美元,伊斯坎德尔M造价只有它的三分之一,长期消耗根本扛不住。 类似的反导困境在以伊冲突里表现得更明显。以色列常年靠着铁穹、大卫投石索和箭式反导系统构建三层防空网,可哈马斯和真主党发射的火箭弹与简易导弹,还是能时不时突破拦截。 上个月哈马斯发射的一批战术导弹中,有三分之一直接绕过了铁穹的拦截,砸中以色列南部的居民区。以色列国防军事后承认,面对饱和式攻击和机动变轨导弹,反导系统的拦截效率会骤降。 反导系统本质上是“被动防御”,而弹道导弹是“主动打击”。被动防御永远存在反应滞后的问题,就算雷达能及时发现目标,拦截弹的发射、飞行、锁定过程也需要时间。 这个时间差,恰恰给了弹道导弹突防的机会。伊斯坎德尔M就是抓住了这个漏洞,用速度和机动性压缩对方的反应空间,让“爱国者”这类反导系统频频失手。 越来越多国家看清了这个现实。中东的沙特、阿联酋早就加大了弹道导弹的采购力度,连东南亚的越南、印尼也在悄悄推进相关研发项目。 他们都明白,反导系统再先进,也挡不住饱和式的导弹攻击。拥有一款靠谱的弹道导弹,不仅能提升国防威慑力,还能在地区博弈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高超声速导弹更是成了各国追逐的“香饽饽”。俄罗斯的“匕首”“先锋”,中国的东风-17,美国的AGM-183A,这些武器最大特点就是能以超过5马赫速度飞行,还能在大气层边缘滑翔变轨。 现有的反导系统,包括“爱国者”和以色列的箭-3,都很难对这种武器形成有效拦阻。去年俄罗斯用“匕首”导弹打击乌克兰军火库时,乌军的“爱国者”连导弹飞行轨迹都没算准,拦截弹直接打了空。 实战案例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俄军多次用伊斯坎德尔M摧毁“爱国者”的战绩,让不少国家重新评估防空与反导的优先级。以前很多国家觉得买几套先进反导系统就能高枕无忧。 现在才发现,没有足够的导弹威慑力,防空网就是一张容易破的纸。以伊冲突里,以色列反导系统拦截率号称能到90%,可那10%漏网的导弹,照样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设施损坏。 这种“拦不住全部”的现实,让各国不得不转向主动打击能力的建设。俄军在巴甫洛格勒的这次打击,不过是这个大趋势下的又一个具体注脚。 伊斯坎德尔M的优势还不止于突防。它的射程能覆盖500公里以内的目标,刚好能在“爱国者”的防空半径外发起攻击。俄军发射车还能进行机动部署,打完就跑,乌军很难反过来锁定发射位置。 这次被摧毁的“爱国者”阵地,还连带损失了三枚没来得及发射的拦截弹,对乌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西方援乌的“爱国者”数量本就有限,每损失一套都让乌军的防空网多一个漏洞。 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导弹扩散趋势已经很明显。除了传统军事强国,不少中等国家也在加速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引进。 他们都看到了同一个事实:在反导系统难以有效应对高速机动导弹的当下,拥有这类武器就等于掌握了一张“安全王牌”。反导系统想重新夺回优势,恐怕还得等下一代技术突破。 而在那之前,导弹的“矛”只会越来越锋利。俄军用伊斯坎德尔M敲碎“爱国者”的案例,还会在更多地区冲突中不断上演,进一步改写各国的国防策略。
俄军在巴甫洛格勒发现了乌军“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迅速发射2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
史鉴奇谈
2025-10-21 11:05:11
0
阅读: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