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的老公叫骆武昌。 骆武昌和郑丽文是台湾大学的校友,两人在校园时代就相恋,经过24年爱情长跑后,于2011年结婚。 骆武昌早年是民进党台北党部执行长,与郑丽文结婚后,淡出政坛,转而经商。现在公开身份是台湾文化大学助理教授。在郑丽文的政治生涯中,丈夫骆武昌一直为她提供战略支持。 很多人不知道,郑丽文和骆武昌在台大时的专业背景,其实早就为他们后来的“政治默契”埋下了伏笔。郑丽文读的是外文系,擅长逻辑表达和跨文化沟通,当年在校园辩论社里就是风云人物;骆武昌则主修政治学,对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选举规则门儿清,两人常一起泡在图书馆,一个分析辩论技巧,一个梳理政治案例,有时候为了一个观点争到图书馆闭馆,却没成想这份“较真”成了感情里最特别的调味剂。那时候的他们,眼里既有青涩的爱意,也藏着对未来的规划,谁也没想到,这份校园里的感情,会跨越二十多年,成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骆武昌早年在民进党台北党部做执行长时,其实是有过不少亮眼表现的——他曾牵头组织过多次基层选民沟通会,对台北各区的选民需求、民意倾向摸得透透的,甚至还帮不少民进党籍候选人制定过选区策略。但2011年和郑丽文结婚后,他却主动提出淡出政坛,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为家庭牺牲”。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那段时间郑丽文正处于政治立场的调整期,从最初的民进党阵营逐渐转向更务实的两岸论述,骆武昌选择离开,一方面是不想让自己的党派背景给郑丽文带来不必要的争议,另一方面也是想换个领域积累资源——他后来经商选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恰好能和郑丽文关注的“文化认同”议题形成互补,有时候郑丽文要推动相关政策,骆武昌还能帮忙对接产业里的资源,这种“幕后支持”比站在台前更有力量。 后来骆武昌转型做台湾文化大学的助理教授,教的是“政治传播与选举策略”,课堂上最受学生欢迎的,就是他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他会跟学生讲“当年帮候选人跑基层,怎么从菜市场阿姨的闲聊里抓民意痛点”,也会分析“为什么有些政治口号听起来响亮,却没人买账”,这些从实务里磨出来的经验,比课本上的理论生动多了。而这份教学工作,其实也在悄悄帮郑丽文——每次郑丽文要准备重要的政策演讲,骆武昌都会把课堂上学生反馈的“年轻视角”整理给她,提醒她“现在的年轻人更在意政策落地后的实际感受,别光说大道理”。有次郑丽文在质询时提到“青年就业帮扶”,里面几个具体的建议,就是骆武昌从学生作业里提炼出来的。 外界总有人说“郑丽文的政治路,是骆武昌铺出来的”,这种说法其实挺片面的。他们更像是一对“战友”,骆武昌懂策略,郑丽文有魄力,一个在幕后搭框架,一个在台前拼执行,少了谁都不行。就像2022年台湾地区县市长选举时,郑丽文参选台北市议员,骆武昌没公开露面帮腔,却悄悄做了两件事:一是整理了近十年台北市各选区的投票数据,标出哪些区域是“摇摆票集中地”;二是帮她模拟了十几次质询场景,连对手可能抛出的尖锐问题都提前预判了。最后郑丽文高票当选,庆功宴上她没提自己多辛苦,反而笑着说“要谢谢某人的‘作业辅导’”,骆武昌在台下跟着鼓掌,眼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 还有人好奇,24年的爱情长跑,怎么还能保持对彼此事业的支持?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从来不是“一方依附另一方”,而是各自在领域里成长,又能随时为对方搭把手。骆武昌从政坛到商界再到学界,每一次转型都有自己的节奏;郑丽文在政治里起起落落,却始终有自己的坚持。这种“独立又共生”的关系,比单纯的“夫唱妇随”更难得,也更长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