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男子死后,2名姐姐将他的遗产瓜分,不料,外甥却意外发现男子留下的遗嘱,里面明确写着,遗产全部归外甥所有。外甥立马联系男子大姨,可对方却不认可,说遗嘱里写的“大外孙”,并非“外甥”,姓名和时间都对不上,遗嘱无效。 外甥一气之下,将大姨告上法院,要求归还瓜分的遗产!法院判了! 2025 年上海张先生旧居,阳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书桌。 李某擦拭舅舅生前常戴的老花镜时,不小心碰倒相框,半张泛黄的欠条从夹层掉出。 “今欠炯炯 5000 元,明年还上 —— 姐夫”,落款日期是 2022 年,“炯” 字赫然多了火字旁。 他攥着欠条的手微微发抖,这字迹和遗嘱上的 “李烔” 一模一样,瞬间想起舅舅的话:“我没文化,写字就图个心意到,你们懂就行。”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像是舅舅在回应,而大姨当初 “姓名错就是无效” 的反驳,此刻显得格外刺耳。 2024 年夏天,张先生坐在阳台教李某写字。 “你看,‘炯’字是火字旁加‘冋’,我总记不住,就多写点笔画,看着热闹。 ” 舅舅握着他的手,在纸上歪歪扭扭写着 “李烔”。 李某笑着说:“舅舅,您这是自创写法,别人可认不出。”舅舅却认真道:“我写给你的,你认得出就行,心意到了比啥都强。” 那时的李某没多想,直到后来翻出遗嘱,才明白这份 “心意” 里藏着舅舅的牵挂 —— 连写字习惯,都在悄悄为他留下证明。 同年冬天,张先生肺心病复发,社区网格员小王上门登记。 推开门就看见李某端着药碗,正给张先生喂药,床头柜上摆着刚做好的粥。 “李哥,又来照顾张叔啦?” 小王笑着说,“上周雪大,我还看见你背着张叔去医院。”李某擦了擦张先生嘴角的药渍:“应该的,舅舅一个人不容易。” 这段对话,后来成了庭审时小王出庭作证的关键 —— 她还拿出社区记录,显示 2023 年至 2024 年,李某累计为张先生代办理事 47 次,从交水电费到取报告,从未间断。 2025 年初,张先生葬礼后的第三天,大姨就拉着二姨去公证处。 “弟没孩子,遗产只能我们分,李某是外甥,没资格继承。” 大姨边说边把亲属关系证明拍在桌上。 二姨犹豫着:“要不问问李某?他照顾弟这么久……”“问他干啥?他一个晚辈,还能跟我们争?” 大姨打断她,顺利办了继承公证,甚至把张先生珍藏的老邮票都装进口袋。 那时的李某,正在舅舅房间收拾衣服,完全没料到,大姨已经把 “属于他的心意” 分了出去。 发现遗嘱的那天下午,李某在衣柜最里面的抽屉里,摸到个裹着红布的信封。 打开一看,除了遗嘱,还有张字条:“炯炯,我这房子和钱,都给你,你是个好孩子。” 字条没有落款,却让他红了眼眶 —— 舅舅连写字都费劲,却特意写下这些话。 他拿着遗嘱去找大姨,刚说完 “舅舅留了东西给我”,大姨就把遗嘱扔在地上:“假的!你想骗钱想疯了?‘大外孙’跟你有啥关系?” 李某捡起沾满灰尘的遗嘱,突然觉得,舅舅的心意,在大姨眼里竟如此不值钱。 庭审时,李某的律师拿出欠条和社区记录,还有一段 2024 年的录音。 录音里,张先生咳嗽着说:“小王啊,我要是走了,房子就给炯炯,他比我亲闺女还亲。” 大姨的律师反驳:“录音没说具体时间,不能作数!” 法官却问:“结合欠条上的字迹习惯、社区的照顾记录,再加上张先生无子女的事实,这份 遗嘱是否更符合他的真实意愿?” 大姨张了张嘴,说不出话 —— 她没料到,舅舅生前的点点滴滴,都成了证明遗嘱有效的证据。 二审时,二姨终于忍不住出庭作证:“我弟生前总说,李某比我们姐妹俩还贴心,有次他住院,喊的都是李某的名字。 ” 这句话让大姨瞬间变了脸色,却再也无法反驳。 法院最终维持原判,要求大姨归还遗产,还特别提到:“遗嘱的核心是立遗嘱人的心意,而非文字的完美,李某的五年照顾,早已印证了这份心意的重量。” 走出法院时,李某拿着判决书,第一次对着天空笑了:“舅舅,您看,您的心意没白费。” 如今,李某把舅舅的老邮票整理成册,放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 他还在社区做了志愿者,帮独居老人买菜、取药,就像当初照顾舅舅一样。 大姨虽然归还了遗产,却彻底断了和亲戚们的联系,有次在菜市场遇到李某,也只是匆匆躲开。 社区网格员小王常来做客,每次都会说:“张叔要是知道您现在这样,肯定特别开心。” 李某偶尔会拿出欠条和遗嘱,放在一起翻看,阳光照在上面,那些歪扭的字迹仿佛有了温度 —— 法理或许会纠结文字的对错,但情理永远记得,谁才是真正用真心陪伴的人。 信源:上海一男子未婚未育去世,生前将全部财产留给外甥,名字却写错了!遗嘱还有效吗? 2025-10-17 20:34·中原网
上海一男子死后,2名姐姐将他的遗产瓜分,不料,外甥却意外发现男子留下的遗嘱,里面
盘盘鸭
2025-10-20 19:02:5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