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截止今年 9 月的全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数据——1806 万个充电设施,同比增长 54.5%!
这个增速意味着:平均每天新增超过 2 万个充电枪。
你没看错,是每天、2 万个。
不过我觉得真正让人兴奋的不是总量,而是结构变化:
- 私人充电设施占比达到 75.2%——这可以看作是新能源车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前大家买电动车最担心什么?充电难、找桩难、排队久... 现在私桩数量暴涨 60%,说明越来越多人有条件在家充电了,这比任何政策补贴都管用。
- 再看公共充电——平均功率 44.36 千瓦,这个数字其实还不够「能打」。主要原因是快充桩数量太少,而且还分布不均。
这次「三年倍增」方案里,有最关键的两个数字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城市新增 160 万个直流充电枪(含 10 万个大功率充电枪);
二是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改建 4 万个 60kW 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
终于,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充电速度」这个痛点了。
说实话,现在电动车续航焦虑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CLTC 续航 500km+的车型遍地都是。
真正的焦虑在于:当你开着电车跑长途,到服务区能不能快速补能?15 分钟能充多少电?
如果高速服务区普及 120kW 甚至更高功率的快充,充电时间压缩到喝杯咖啡、上个厕所的功夫... 那电动车和油车在长途出行场景下的体验差距,基本就抹平了。
还有个细节让人眼前一亮: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全面覆盖。
很多人觉得农村没必要建那么多桩,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农村才是电动车最有潜力的市场!
原因很简单:
- 大部分农村家庭有独立院落,装私桩成本低、条件好;
- 日常出行半径小,续航焦虑更低;
- 用电成本便宜,经济性优势明显。
一旦乡镇都有直流快充站,农村消费者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电动车?[笑而不语]
从 1800 万到 2800 万只需要三年,这个速度全球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做到。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的爆发力、执行力、基建狂魔属性,真不是盖的。
到 2027 年,当 8000 万辆电动车在路上跑的时候……油车可能真就成「少数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