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以不让中国进国际空间站,不让荷兰卖光刻机给中国,可以不让伊朗卖石油给中国,

豌豆大说法 2025-10-20 15:48:53

美国可以不让中国进国际空间站,不让荷兰卖光刻机给中国,可以不让伊朗卖石油给中国,可以不让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可以……,但是不允许中国稀土不卖给美国! 更准确地说,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因为一旦中国真的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军工、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关键产业将立刻陷入瘫痪。 就在2025年10月,中国正式发布《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明确将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提纯等核心技术及相关服务纳入出口管制范围。 这不是突然之举,而是对近年来美方在多个领域持续打压中国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理性回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而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的常规出口管制调整。 凡符合民用用途、通过合规审查的申请,依然可以获得许可。 事实上,政策出台前,中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通报内容,部分国家也表示理解。 美国对此反应异常激烈。主流媒体纷纷渲染“稀土危机”,称F-35战斗机每架需消耗约420公斤稀土永磁材料,而美军几乎所有先进武器系统——从导弹制导系统到雷达、从舰艇电机到卫星——都离不开稀土。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0 年至 2023 年美国 70% 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来自中国。尽管美国本土拥有一定储量,比如加州芒廷帕斯矿,但缺乏完整的冶炼和分离能力。 过去十年,美国多次尝试重建稀土产业链,但始终无法绕开中国的技术与产能。 中国占全球稀土开采量的近 70%,掌控着全球 90% 以上的冶炼分离产能,据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中国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产量占据全球近七成份额。 这种结构性优势,不是靠喊几句“去风险”就能消除的。 面对中国的管制措施,美方曾提出一些替代方案,如开采太平洋海底的多金属结核,但面临诸多困难。 美国至今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开发合法性饱受质疑;深海采矿技术尚不成熟,环保风险极高,即便投入巨资,形成规模化产能至少还需10年以上。 而中国早已在稀土绿色冶炼、循环利用、高端材料研发等领域建立起完整体系。这种差距,不是靠政治口号能弥补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一边对中国实施全方位技术封锁,一边却要求中国保障其稀土供应。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恰恰暴露了其单边主义的脆弱本质。 美方希望享受全球供应链的便利,却不愿承担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责任。 中国此次调整稀土出口管制,正是对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做法的有力回应。 政策本身具有高度透明性和可预期性:设立通用许可、简化合规企业审批流程、明确民用用途豁免条款,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运行。 岛内多个产业协会迅速组织解读会议,有分析指出,台湾在稀土下游应用如磁材加工、电机制造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上游原料完全依赖进口。 若两岸能在稀土深加工、绿色回收等领域加强合作,不仅能提升整体产业链韧性,也有助于缓解外部压力。 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割裂供应链的行为,最终伤害的是自身利益。 两岸在稀土产业链上的互补性,恰恰说明合作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优解。 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并非要“卡谁的脖子”,而是完善自身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举措。 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加强关键资源与技术的管控。 中国此举,既是对国家安全负责,也是对国际规则的尊重。 它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合作应当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单边封锁换不来技术优势,反而会加速自身供应链的脆弱化。 美国可以限制这个、禁止那个,但在稀土问题上,它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全球产业链早已深度交融,谁也无法真正“脱钩”。 中国手握稀土这张牌,不是为了打,而是为了谈——谈公平,谈规则,谈真正的互利共赢。 当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在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同时,依然保持开放与克制,这种定力,或许比任何技术封锁都更值得尊重。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 2025-04-17 被中国震惊15年了,美国还是没搞定……

0 阅读:119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