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出手,安世中国与荷切割,脱离荷兰方面管理,不再接收任何外部指示! 10月19日,据东烽财经报道,安世中国突然发布内部声明,宣布全面脱离荷兰方面管理,独立运营国内全部业务,不再接受任何来自荷兰方面的指令。 这一举动看似突然,实则早有伏笔。更关键的是,10 月 4 日,我们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明确禁止其相关芯片产品出口。 这一组合拳,精准打在了这家跨国企业的命门上。 很多人可能还不清楚安世半导体的来龙去脉。这家公司原本是中国闻泰科技在2019年全资收购的荷兰企业,核心资产包括原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业务。 收购完成后,安世虽注册在荷兰,但其真正的“心脏”早已扎根中国。目前,安世70%以上的全球产能来自中国工厂,主要的设计团队、原材料供应链、封装测试线也都集中在中国境内。 换句话说,荷兰总部虽在法律上具有一定地位,但实际的制造能力、技术团队和客户交付体系等核心部分主要在中国。 正因如此,当荷兰方面之前试图通过总部权限强行接管中国业务、切断系统访问、甚至暂停部分员工薪资时,中方迅速做出反应。 安世中国随即宣布独立运营,保障员工薪资福利照常发放,客户订单照常交付。这一动作不仅稳住了内部军心,也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谁掌握实体产能和供应链,谁才真正掌握话语权。 荷兰方面的误判,可以说相当严重。 他们原本以为,只要控制住总部注册地和法人结构,就能掌控这家全球重要的汽车芯片供应商。 殊不知,在今天的全球产业链中,注册地早已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 真正决定企业存续的,是工厂、工程师、原材料和客户网络——而这些,几乎全部在中国。 据外媒报道,一些荷兰当事人员在事件发酵后不久便表态,称希望与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分歧,取消相关限制措施。 这与其此前在半导体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显然是一种策略性服软。 但服软来得太晚,也显得太被动。就在荷兰试图“抢壳”的同时,中方的反制措施已经落地。 我们依法依规对安世半导体相关物项实施临时管制。这一举措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事实依据和法律授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管制并未波及整个行业,而是精准锁定安世这一特定主体。 中国在全球关键产业链中的角色,早已从“代工者”转变为“主导者”。以芯片产业为例,尽管高端制程仍面临挑战,但在功率半导体、汽车电子、电源管理芯片等细分领域,中国企业不仅具备完整制造能力,还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和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体系。 安世中国能迅速宣布独立运营并保障客户交付,正是这一能力的直接体现。 反观荷兰,其行动背后显然受到外部势力的推动。近年来,某些国家不断施压盟友收紧对华技术出口,试图通过“去风险”之名行“脱钩断链”之实。 荷兰在光刻机出口管制上已多次配合,如今又试图在安世问题上复制类似操作,结果却适得其反。 不仅未能掌控企业运营,反而可能引发欧洲汽车产业的连锁反应——毕竟,安世是全球前十大汽车芯片供应商之一,其产品广泛用于大众、宝马、奔驰等主流车企。 一旦供应中断,欧洲车企将首当其冲。 更讽刺的是,荷兰总部在行动中还闹出不少笑话。比如试图远程切断中国员工的办公系统权限,结果发现核心生产系统早已本地化部署;又比如暂停发放工资,却不知中国子公司资金完全独立,薪资由本地账户正常支付。 这些举动非但未能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中方的切割决心,也暴露出其对实际运营情况的严重脱节。 所谓“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西方叙事,在涉及战略利益时往往不堪一击。真正不可侵犯的,是一个国家维护自身产业链安全和经济主权的能力。 眼下,荷兰面临两条路:要么彻底承认误判,与我们协商恢复安世正常运营秩序;要么继续硬扛,承受更广泛的产业反噬和中方可能的进一步反制。 无论选择哪条路,其“抢壳”行动都已宣告失败。这场闹剧的结局,注定是以荷兰的退让收场。 信息来源: 东烽财经 2025-10-19 安世中国致全体员工:不再接收任何外部指示
中方出手,安世中国与荷切割,脱离荷兰方面管理,不再接收任何外部指示! 10月1
豌豆大说法
2025-10-20 15:48:53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