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幼儿园园长想的天才创意?拉一车没摘的花生,让幼儿园孩子干活,娃娃们体力有限,

名城探寻 2025-10-20 12:58:28

哪个幼儿园园长想的天才创意?拉一车没摘的花生,让幼儿园孩子干活,娃娃们体力有限,万一对泥土过敏,或者累得哇哇哭,好事就变坏事了。 这位园长深耕幼教领域十五年,此前多次在课堂上用图片、动画讲解粮食来源,却发现大班孩子还以为花生长在树上,甚至把吃剩的米饭随意倒进垃圾桶。 这样的认知断层,让她下定决心跳出书本,把课堂搬到真实的劳作场景里。她不是拍脑袋决策,而是带着教师团队打磨了整整两周方案,光安全细则就写了三页纸。 活动前三天,幼儿园就给所有家长发了问卷,逐一确认孩子是否有泥土、花生过敏史,还特别标注了“近期感冒或体力不佳的孩子可参与辅助分拣,不强制拔花生”。 拉来的花生藤被分成小捆,每捆重量不超过孩子的小臂承受范围,拔花生用的工具是定制的圆润木柄小铲子,边缘都做了钝化处理。园长特意强调,这不是“干活”,是让孩子感受“获得”的过程,每个孩子的参与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全程有两位老师盯守。 活动当天的情况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刚开始确实有孩子皱着眉不肯碰泥土,老师没强迫,只是蹲下来演示如何抓住藤茎轻轻一拔,藏在土里的花生就露了出来。有个小女孩试探着伸出手,拔起第一株时,看到根部挂着的几颗花生,突然拍手笑出了声。 这个笑容像传染一样,原本犹豫的孩子都围了上来。没有谁累得哭闹,反而有孩子主动问老师“能不能再拔一捆”,老师会笑着提醒“先休息会儿,让其他小朋友也试试”。 最让人动容的是分享环节。厨房把孩子们摘的花生煮熟,分发给每个人。有个平时挑食的小男孩,剥开壳把花生仁放进嘴里,嚼了两下突然说:“原来花生这么难摘,我以前都剩好多。” 这句话让在场的老师都红了眼。园长后来回忆,那一刻更确定,孩子不是不懂珍惜,只是没机会知道“得到”需要付出什么。 有家长一开始在群里质疑“这是让孩子当免费劳动力”,直到看到老师发的视频——自家孩子小心翼翼捧着花生,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灿烂,回家后还主动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 那位家长特意在群里道歉,说“以前总怕孩子吃亏受累,其实是自己太焦虑了”。这种转变很真实,毕竟没人会拒绝孩子真正的成长。 质疑声里提到的风险并非没有道理。花生确实是幼儿异物卡喉的高危食物,泥土也可能引发过敏或感染。但这些风险并非无法规避: 活动中老师全程禁止孩子进食,花生统一由厨房处理后再分发;接触泥土前,孩子们都洗了手,老师还备好了抗过敏药膏和消毒湿巾。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该不该让孩子接触劳作”,而是“有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把花生藤拉进幼儿园的创意,本质是把抽象的“珍惜”变成了可触摸的体验。课堂上的一百遍讲解,抵不过孩子亲手拔起花生时的直观感受——知道了花生要埋在土里、要用力才能拔出、要一颗一颗摘干净,自然会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怕孩子累、怕孩子脏就拒绝实践,反而会让教育失去最鲜活的底色。 教育从来不是在温室里养娇花,而是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让孩子去触摸真实的世界。这位园长的创意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她既看到了实践教育的价值,也没忽视对孩子的保护。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4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