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乌克兰专家来中国做出巨大贡献后,竟然在采访中号啕大哭,他们在中国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在采访中会痛哭流涕? 1991年那批来中国的200名乌克兰专家,说白了是带着一身本事从“废墟”里找到的生路,他们的哭既是委屈也是感动,藏着两个国家的时代落差。 当时苏联刚解体,乌克兰虽说继承了苏联35%的军工产能,手里握着 3594家军工企业和300万从业者,连航母、洲际导弹都能造,但日子过得比谁都惨,国家没钱给军工企业输血,工厂要么倒闭要么停工,黑海造船厂那两艘没完工的航母,一艘被拆成废铁,一艘后来卖给了中国。 这些专家在乌克兰的日子简直没法提,当时一个博士的月薪才200格里夫纳,折合65美元,连养活家人都费劲。曾参与建造苏联所有航母的瓦列里・巴比奇,在黑海造船厂当总设计师时何等风光,可到了1991年只能看着自己设计的航母烂在船坞里,连吃饭都得精打细算。 还有马达西奇发动机厂,以前4万多人的大厂,最后就剩 1 万人守着空厂房,不少工程师只能去菜市场摆摊卖零件换面包,这种落差换谁都扛不住。 正好中国那会儿启动了“双引工程”,专门盯着独联体的人才和技术,总理都放话了,这些专家是穷十年之力都培养不出来的宝贝,必须抓住机会。美国、德国那些国家也来抢人,但中国的诚意最实在,不玩虚的。 这批专家刚到中国,就被安排进了专门建的生活小区,房子带家具,拎包就能住,工资直接给到乌克兰的几十倍,不仅管三餐,连家属的工作、孩子上学都一并解决了。陕西为安东诺夫公司的专家建了120多平方公里的生产生活区,重庆的发动机厂旁也配套了完整的小城,这种待遇在当时的乌克兰想都不敢想。 更让他们暖心的是能重新搞科研,中国当时急缺高端军工技术,航母、发动机这些卡脖子的领域,恨不得把专家当“国宝”供着。巴比奇后来回忆,他刚到青岛造船厂,就看到中国为了搞清楚航母结构,把瓦良格号的每一块钢板都做了测绘,实验室里摆满了他当年在黑海造船厂画的图纸复印件,这种对技术的尊重让他当场红了眼。 还有搞航空发动机的专家,到了重庆工厂发现,中国不仅备齐了他们要的所有实验设备,连几十年前的苏联工艺手册都翻出来做了翻译,以前在乌克兰连零件都凑不齐,到中国反而能放开手脚干活。 他们的贡献可不是嘴上说说,航母领域,这些专家带着中国团队吃透了瓦良格号的结构,连舰载机训练系统都是照着乌克兰的原型改进的,歼 15舰载机的底子就是他们带来的T10K验证机技术。发动机方面,涡扇10发动机能有大突破,全靠马达西奇专家手把手教的核心工艺,重庆的新厂投产后直接解决了大推力发动机的量产难题。 还有航天和核能领域,安东诺夫的专家帮着优化了大型运输机的设计,南方机械制造厂的工程师则把洲际导弹的推进技术转化到了民用航天上。国务院后来统计,十年里光从独联体就引进了上万名专家、2000 多个技术项目,乌克兰专家占了大头,说是帮中国军工省了二十年弯路都不夸张。 采访时的号啕大哭,本质是情绪的总爆发。有个参与过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建造的老工程师,对着镜头说他在中国看到自己设计的蒸汽弹射技术试验成功时,突然想起当年在黑海造船厂,工人把航母钢板当废铁卖的场景,眼泪一下就控制不住了。 这些人在乌克兰是被时代抛弃的“废棋”,到中国却成了顶梁柱,有的拿了国家友谊奖,有的被聘为泰山学者,这种价值认同比待遇更戳心。还有人哭是因为收到家乡消息,说以前的同事还在捡垃圾度日,而自己在中国不仅衣食无忧,毕生所学还能留下来,这种对比太强烈。 说白了,他们的眼泪里藏着三重滋味:一是对祖国军工衰落的痛心,二是对中国知遇之恩的感动,三是能让自己的技术“活下来”的庆幸。那些在乌克兰烂在纸堆里的图纸、断了传承的工艺,在中国变成了游弋的航母、升空的战机,这种跨越国界的技术延续,足以让任何一个真正的工程师情绪破防。
中方开罚单震动全球,特朗普急调航母逼近中国附近!你听说了吗?美国的“曼努凯”号
【9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