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19 日,他公开证实美国不会向加沙地带派遣地面部队,一句 “我们不会让美军踏上加沙土地” 说得斩钉截铁,这话可不是随口拍脑袋的表态,背后藏着美国在中东的一堆算计和无奈。 要知道,这时候说这话,刚好卡在加沙停火协议第一阶段刚落地的节骨眼上。就在几天前的 10 月 8 日,特朗普还在他的 “真实社交” 上发文说,以色列和哈马斯都签了他提的 “20 点计划” 第一阶段协议。 9 号协议就在埃及正式签了字,内容包括开放 5 个加沙过境点送援助,以色列分阶段撤军,还有先释放 20 名活着的以方被扣押人员。这时候特朗普站出来明确不派地面部队,说白了就是给刚稳住的局势 “上保险”,怕美军介入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和平架子给砸了。 其实早从 9 月底开始,美国的态度就已经在变了。那时候内塔尼亚胡第四次跑到白宫见特朗普,跟年初那种盟友互相打气的场面完全不一样,更像一场带着风险的交易。 特朗普政府推出 “20 点计划”,想靠一整套停火、人质交换、重建的连锁方案重塑美国在中东的话语权,还能给自己捞个 “和平缔造者” 的名声,毕竟国内选民对久拖不决的冲突早就不耐烦了。 但这套方案里,最敏感的就是军事介入的问题 —— 以色列想让美国兜底安全,阿拉伯国家却最怕美军直接下场,沙特甚至把 “承认巴勒斯坦政治空间” 当成了跟以色列建交和出钱重建加沙的前提,要是美国派地面部队,这些钱和外交突破全得泡汤。 特朗普敢拍板说不让美军进加沙,一方面是美国国内实在扛不住了。加沙冲突都两年了,巴勒斯坦那边 6.7 万人死了,16.9 万人受伤,加沙 230 万人里每 30 多个人就有一个死于战火,国际上骂声一片,荷兰、英国、日本好多国家都有民众游行抗议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也跟着涨,加上打了两年仗,预算压力早就绷得紧紧的,参议员桑德斯之前就骂过特朗普之前的加沙计划荒谬,担心军事介入的成本太高,现在要是真派地面部队,不光钱扛不住,选票估计也得丢。 中东的局面逼得美国不得不转舵。之前特朗普 1 月份提过 “清空加沙” 计划,想让埃及、约旦接接纳巴勒斯坦难民,结果被骂成鼓动 “战争罪”,哈马斯、巴勒斯坦总统全反对,连美国自己人都觉得离谱。这次学聪明了,知道硬来不行。 卡塔尔、埃及这些调停国也不答应,以色列之前误炸卡塔尔的哈马斯驻地,好不容易内塔尼亚胡道歉才缓和关系,要是美国派兵,这些调停国肯定撂挑子,没人居中斡旋,停火协议根本执行不下去。 特朗普心里打得是 “以以制哈” 的算盘。他补充说要是哈马斯不解除武装,美国会支持以色列 “代为执行”,这话其实是把皮球踢给了以色列。毕竟内塔尼亚胡虽然支持 “20 点计划”,但一直强调 “以色列安全必须优先”,想保留随时反击的权利。 美国不派兵,既满足了阿拉伯国家的要求,又能让以色列继续当 “出头鸟”,自己躲在后面提供支持,省钱又省力,还能维持美以盟友关系。不过美军也不是完全不管,之前就有军方官员说要派 200 人的军事小组去监督停火,但明确说了不进加沙地带。 这种 “只监督不参战” 的玩法,既能显示美国的存在感,又不至于陷进去,典型的特朗普式精明。但就算这样,难题还是一堆。哈马斯虽然签了停火协议,但一直说没被征求意见,还要求以色列永久撤军,要是以军没按约定撤,或者释放囚犯的事卡壳,冲突随时可能复燃。 以色列右翼政府对 “20 点计划” 里不让兼并约旦河西岸、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治理加沙的条款本来就抵触,真要执行起来肯定打折扣。 国际社会对特朗普这个表态反应也挺复杂。 阿拉伯国家算是松了口气,毕竟没人想看到美军在中东再添一把火;以色列媒体《国土报》倒是点破了实情,说华盛顿对内塔尼亚胡的压力虽然大,但要是方案过不了以色列右翼的关,最后还是纸上和平;哈马斯那边没直接表态,但之前一直呼吁特朗普确保以色列执行协议,言下之意就是怕美国说话不算数。 特朗普这声 “不派地面部队”,更像是给中东局势踩了脚刹车,却没解决根本问题。停火能不能长久,人质能不能全换回来,加沙最后谁来管,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问题怎么弄,这些死结一个都没解开。 但至少现在,美国算是暂时从 “要不要派兵” 的泥潭里拔了出来,至于后续能不能把 “20 点计划” 推下去,就得看以色列和哈马斯买不买账了 —— 毕竟特朗普能管住美军不踏足加沙,可管不住两边的矛盾不冒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