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郭子仪出征归来,唐代宗说:“郭令公功高,无可封赏,怎么办?”已经68岁的郭子仪说:“家中妻妾已老,陛下再赐臣几位娇妻美妾足矣。” 郭子仪,唐朝最能打的老将之一,那年,刚把吐蕃赶出长安,风风火火地回了京。 唐代宗站在御座上,看着这个白发老头,突然说了一句:“郭令公功高,无可封赏,怎么办?”这话一出口,气氛瞬间变了。 这不是夸人,是试探。 当时局势很微妙。安史之乱刚过去没多久,朝廷元气大伤,皇权像根风中草。 郭子仪手握兵权,声望如日中天,谁都知道,这种人,最容易被皇帝忌惮。 代宗这句话,说得轻巧,实则步步杀机。 可郭子仪听完,笑了笑,回了一句让全场瞠目结舌的话:“家中妻妾已老,陛下若怜老臣,再赐几位年轻美妾足矣。” 这话一出,百官心里都咯噔一下。有人当场低头,有人忍不住偷笑。你说这是糊涂呢,还是聪明? 可问题来了,堂堂汾阳王,万人敬仰的老将,怎么会当着皇帝的面要女人?还说得这么直白? 其实这不是一时兴起,是他早就想好的一招。 那年夏天,郭子仪才打完仗,从西北边疆一路凯旋。 他带的兵刚在陕甘一带把仆固怀恩的叛军打得落花流水,又赶上吐蕃趁火打劫,他硬是带着残兵拼死收复了长安。 按理说,这样的战功,该封的早封了。 可代宗不敢再封了。 因为再往上封,就得动到“尚书令”这个位置。 那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担任过的职务,是皇权的象征。谁要是动了这个位子,哪怕是功臣,那也是越界。 所以,代宗那句“无可封赏”,其实是个陷阱。 你要是真说“那就请陛下破格提拔”,不好意思,第二天就有人进谗言,说你有谋反之心。 你要是说“臣不敢居功”,那也不行,太假。 皇帝一听你不想要,那就真的什么都不给了,顺带还多想一层:你是不是另有打算? 但郭子仪不一样,他说要美妾。皇帝愣了,文武百官也愣了。 可一想,这老头都快七十了,还要什么兵权?要什么野心?他要的,就是好好过个享福的晚年。 这一句话,把所有的忌惮、猜疑,全化成了笑话。 几天后,代宗真的送去了六位美人,还有八名侍从。 车马、珍宝,浩浩荡荡地从朱雀大街运进了亲仁里的汾阳王府。 长安百姓站在路边看得直摇头,有人当场就骂:“英雄也不过如此嘛。” 宫里也有议论,甚至连郭子仪的儿子郭暧都看不下去了。 他私下问父亲:“爹,您这样做,岂不是自毁名声?” 郭子仪笑了,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咱家要的是命长福厚,不是千古英名。” 从那以后,汾阳王府门常年敞开,谁想进就进,谁想看就看。 美人们成天在府里唱歌跳舞,珍宝绢帛堆在门口,来往百姓随便拿。 郭子仪天天设宴,朋友来了就喝,一顿饭三十万钱,说花就花。 他做得越放肆,别人就越放心。 鱼朝恩,那年最得宠的宦官,早就想整他。 可郭子仪早看透了,宁愿在外人眼里“贪财好色”,也不让人抓到把柄。 鱼朝恩一度派人挖了他祖坟,郭子仪也没动怒,只说了一句“天谴自有安排”,继续照常饮酒作乐。 他不是没脾气,是清楚自己不能有脾气。 有一次,一个叫卢杞的小官来拜访。这个人后来当了宰相,专门打击异己,心狠手辣。 别人都不把他当回事,郭子仪却早早收拾好,把美妾遣走,身着正装迎接。 朋友问他为啥这么客气,他只说了一句:“这人以后会厉害。” 果然,几年后卢杞权倾朝野,唯独没动过郭家一根汗毛。 郭子仪活得明白,就在于他什么都看得透。 他知道皇帝怕什么,也知道小人能干出什么。他不是不在乎名声,而是更在乎全家几十口人能不能平安。 打仗他是第一能将,退下来就做个“贪色老头”,这转身比谁都利索。 你要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早就说得明明白白:“功高震主,得示弱。能活着,才是赢家。” 他不是不知道仆固怀恩怎么死的,也清楚韩信、岳飞的结局。他不怕战场上死,就怕朝堂上被阴。 打完仗他就交兵权,皇帝每次要收,他都提前递。吐蕃一退,他立马遣散私兵,儿子们全送闲职,谁都挑不出毛病。 这一套操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郭家这一门人都能安稳。 781年,郭子仪去世,长安百姓自发停市,德宗辍朝五日。 君臣四代,八子七婿,个个高官厚禄,无一被清算。这世上能做到这样的功臣,没几个。
有一次,40岁李世民传召11岁的徐惠侍寝。可是,她却姗姗来迟。李世民质问
【78评论】【1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