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埃里克・史密斯在10 月 19 日,撂下一句硬话:“下一场战斗即将到来。相信我,它即将到来。” 紧接着他又补了几句,把这话的分量托得更足。 这话可不是随便喊喊的口号,史密斯提的每段历史,都是刻在陆战队骨血里的硬仗。先说那塔拉瓦,1943 年太平洋战场上的小破岛,面积才 1.18 平方公里,日军守将柴崎惠次放话 “一百万人花一百年也攻不下”。 当时日军把工事修在珊瑚礁里,用钢板和珊瑚砂盖着,得 406 毫米重炮才能炸穿。美军陆战 2 师打上去的时候,先是舰炮轰了俩小时,3000 多发炮弹砸下去,结果日军工事基本没坏。 登陆艇一靠岸,日军的机枪就扫过来了,两栖车被炸得满地燃烧,士兵们得蹚着齐胸深的海水冲滩,光第一天就伤亡两千多人。可就这么难啃的骨头,陆战队最后还是拿下来了,这就是史密斯说的 “先辈们” 的底气。 再讲朝鲜的严寒,那更是陆战队的 “生死战”。1950 年长津湖战役,零下三四十度的天,陆战 1 师被围在冰天雪地里,士兵冻得枪栓都拉不开,牺牲的战友尸体硬邦邦的没法埋,只能堆在卡车上跟着撤退。 当时陆军都觉得这支部队要完,可陆战队靠着跟航空兵的默契配合,F4U 海盗机贴着阵地几十米投弹支援,硬是杀出了重围。这仗直接保住了陆战队的军种地位 —— 之前陆军还琢磨着把他们合并了,打完长津湖,没人再敢提这话。 至于伊拉克的街巷和阿富汗的群山,那是近些年的实战淬炼。2004 年费卢杰巷战,陆战队在迷宫一样的街道里清剿武装分子,逐屋争夺,最后以 38 人阵亡的代价毙敌 1200 多,打了场 21 世纪最大规模的城市巷战。 而阿富汗的群山里,他们背着装备在山路穿行,跟塔利班打游击,一驻就是十几年,这些经历早把 “能打硬仗” 刻进了招牌。史密斯现在提这些,可不是念旧,是对着当下的处境喊话。 要知道,这位司令今年 3 月还在喊冤,说陆战队有兵有炮,就是缺两栖舰 —— 没有这些船,快速反应部队根本投不出去,要十年才能补上这个窟窿。 可就在 10 月 15 号,南方司令部还派陆战 22 远征部队在加勒比海搞实弹演习,AH-1Z 直升机对着海面狂扫,说是要 “打击贩毒”,实则是练实战能力。 更早些时候 7 月,他在论坛上明说,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和反介入技术,是陆战队 1943 年以来最严重的威胁,比冷战时的苏联还棘手。这么一看就明白了,史密斯说 “下一场战斗即将到来”,是把历史当镜子,也是给全军敲警钟。 一边是装备有短板,两栖舰不够用;一边是潜在威胁越来越近,西太平洋的局势摆着那儿。他提先辈们的硬仗,就是要告诉现在的陆战队员:当年塔拉瓦的珊瑚礁能闯,长津湖的严寒能扛,现在也得随时准备上。 毕竟从 1943 年打到今天,陆战队的活法从来都是 “准备打仗”,史密斯这席话,不过是把老传统摆到了台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