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军民两用和民用目标的区别,所有的有助于战争的都是目标,除了军用目标外,所有机场、港口、码头、火车站、汽车站、桥梁、隧道、火车线路、高速公路、加油站、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通信塔、电台、储油气站、飞机工厂、汽车工厂、造船厂等各类机械工厂,都要全部炸毁。 俄罗斯在乌克兰那场冲突里,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尤其是关于怎么打现代战争。不是老套的阵地冲锋,而是直奔那些支撑整个国家的命脉去下手。 俄罗斯从2022年2月开始全面进攻乌克兰,一开始还主要是针对军事目标,比如军营、雷达站、军火库这些明面上的据点,以为把这些端了就能快速掌握主动权。 可打了几个月发现不对劲——西方的反坦克导弹、无人机通过波兰边境的火车站源源不断运进来,乌克兰军队在前线虽然伤亡不小,但补给总能跟上。 更头疼的是,基辅郊区的汽车工厂悄悄改了生产线,开始组装装甲车零件,民用储油气站也在给军用车辆加油。这时候俄罗斯才猛然醒悟,自己犯了个低级错误:现代战争里,根本没有纯粹的“民用目标”,只要能给战争提供支撑,全都是军事打击的对象。 于是打击重点很快变了。西部边境的利沃夫火车站先被炸,站台和铁轨炸得稀烂,满载军援的列车直接卡在边境动弹不得;然后是赫尔松州的关键桥梁,导弹精准命中桥墩,乌军的装甲部队没法跨河增援;连高速公路旁的加油站都没放过,毕竟军车要跑,没油就是废铁。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乌克兰的后勤线瞬间崩了,前线士兵的弹药和食品供应立马紧张起来。 交通线掐断了还不够,能源这条“生命线”也得攥在手里。俄军的导弹开始瞄准发电厂、变电站和输电线路,顿涅茨克、敖德萨这些重镇的能源设施接连受损,基辅一度一半区域停了电。 要知道,军工工厂的机床得用电,雷达站的设备得用电,甚至士兵的防寒服生产都得靠电力驱动,能源一断,乌克兰的军工生产直接停摆。那些储油气站更成了重点目标,炸掉一个就等于断了一批军车的“口粮”,这种打击比直接炸军营管用多了。 接下来就是各类工厂了。哈尔科夫的飞机修理厂,本来修民用客机,战时能改修战斗机,自然被导弹夷为平地;尼古拉耶夫的造船厂,不管是造民用货轮还是军用快艇,船台和起重机全被炸烂;就连生产拖拉机的机械厂都没放过,要知道拖拉机稍加改装就能拉大炮,这种军民两用的厂子,留着就是给对手留战斗力。俄军后来甚至把通信塔和电台也纳入打击范围,没了通信,乌军的部队就是群龙无首,没法协同作战。 机场和港口更是没逃过。敖德萨港平时运粮食,可后来发现有西方军援混在货船里上岸,俄军二话不说就用巡航导弹轰炸,粮食运不出去是损失,但军援进不来才是关键。那些民用机场也一样,跑道被炸出大坑,就算不能起降战斗机,至少没法再用民用航班转运伤员和物资,等于断了对手的空中通道。 其实俄罗斯前期就是太“客气”,总想着区分军民目标,结果拖成了持久战,付出了不少额外代价。后来调整策略后,效果立马显现——乌克兰不仅军工生产停了,民生也受了影响,冬天里老百姓没暖气,士气跟着低落,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可不是乱炸,每一个目标都掐在了“战争命脉”上:没交通运不了装备,没能源开不了工厂,没通信没法指挥,这些东西全没了,再想打仗都没了基础。 俄罗斯这场冲突算是用实际行动给东方大国提了个醒:一旦为了国家利益真的动用武力,就别讲什么“情面”。那些看似无关军事的机场、码头、火车站,其实都是军援和兵力的运输站;发电厂、储油气站,就是战争的“能量库”;各类工厂,就是武器的“生产线”。这些目标看似“民用”,实则都是支撑战争机器运转的关键部件,不把这些部件全拆了,对手就总能靠着各种补给出死灰复燃。 俄罗斯前期的犹豫和后来的果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那: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打的是命脉,只要有助于对手作战,管它军民两用还是民用,该出手时就得坚决出手,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毕竟在国家利益面前,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这一点,俄罗斯用实战彻底说透了。
俄罗斯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东方大国,一旦为了国家利益决定动用武力,那攻击目标就没有
阿智通鉴
2025-10-20 09:55:28
0
阅读:39
用户14xxx34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