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 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结果恒河三角洲是孟加拉国的! 一提印度,大家准能想到恒河这条“母亲河”,可这河跟咱中国的长江一比,航运方面简直惨不忍睹,长江能跑大船,货来货往热闹得很,恒河上却少见大轮船,偶尔飘着的小木船要么装着祭品,要么载着几捆柴火,连千吨级货轮的影子都难觅。 这事儿说起来,根子还得往英国殖民者身上找,当年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时,压根没把恒河航运当回事,满脑子只算着怎么用最低成本榨取资源,19世纪修恒河运河时,东印度公司明明花了215万美元修出世界最长运河系统,主支渠加起来近6000公里,却一门心思扑在灌溉上,让它养活5000个村庄的耕地。 至于航运,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附带功能,毕竟铁路运棉花、粮食到港口更快,还能避免雨季河道泛滥误了掠夺节奏,哪管恒河航道会不会淤积,更讽刺的是他们为灌溉截流河水,反倒让旱季河道水位降到两米以下,给后来的航运挖了第一个大坑,等20世纪初殖民统治不稳,恒河航运更是直接被抛到脑后,运河彻底沦为灌溉工具,连基本的疏浚维护都停了。 而且,英国留下的烂摊子还不止于此,恒河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奔流入海,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种先天条件本就需要持续整治,可殖民时期别说建船闸、挖深航道,连个稳定的维护机制都没有。 反观长江,新中国花几十年砸钱整治,单三峡工程就配套了完整航运调度系统,恒河却连像样的助航标志都凑不齐,更要命的是英国当年修的灌溉系统虽让旁遮普成了“粮仓”,却也加剧了流域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速度比自然状态快了近三成,河床一年年抬高,现在新德里到瓦拉纳西河段,平均每公里就有1.2座桥梁挡路,78%的桥墩都没留通航净空,船没搁浅先被卡脖子。 后来,印度独立后想补窟窿,结果又踩进了地理陷阱,2014年启动“国家水道一号项目”,想打通1620公里航道,折腾半天却发现,恒河三角洲压根不在自己手里——那片由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出的扇形平原,大部分属于孟加拉国。 印度花大价钱清淤上游,可河口几十条入海水道的淤积照样堵着大船去路,而孟加拉湾本身就是航运死角,离主航道上千公里,就算打通河道,货物也得绕远路,更尴尬的是印孟两国在航道协调上向来扯皮,印度这边清淤船刚开工,孟加拉国那边可能因为汛期水位问题叫停,忙活半天连个统一的疏浚标准都定不下来。 更雪上加霜的是,恒河航运还得受宗教和经济逻辑的双重制约,瓦拉纳西的焚尸台、安拉阿巴德的沐浴仪式,让港口根本没法靠近人口密集区,总不能在撒骨灰的河段建集装箱码头吧?环保组织和宗教团体天天博弈,任何工程都得磨好几年。 而且,印度货运早就形成了路径依赖,70%靠公路,近三成走铁路,内河航运占比连2%都不到,地方政府算过账,修一公里航道的钱能修百十米公路,自然不愿往恒河砸钱,更别提那些超标的粪大肠杆菌了,联合国都点名说某些河段污染超标百倍,船底泡久了都得生锈,维护成本比长江高3倍,运费更是贵出470%,谁愿做这赔本买卖。 说到底,咱们长江能成黄金水道,靠的是持续投入和系统规划,而恒河呢?一边背着殖民时期的烂摊子,一边对着跨境的三角洲犯愁,再加上宗教和经济的层层牵绊,恐怕短期内还是只能当条宗教河,成不了黄金道,这事儿也给人提个醒:把资源当耗材的短视做法,迟早要让后人买单。
黑龙江励志女丹丹去了印度两次,就决定嫁给他的印度男友荣生,两人的相识于大学校
【175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