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37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行刑7日方止,场面惨烈之极。 一个读书人的坚持,能换来什么?方孝孺用八百多条人命给出了答案。这个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的大儒,拒绝为夺位的朱棣写一份诏书,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株连最广的屠杀。是愚忠还是气节?六百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依然没有标准答案。 说起方孝孺,得先说说他的老师宋濂。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方孝孺二十岁拜师时,这位大儒对他赞不绝口,称他为”百鸟中的孤凤凰”。朱元璋两次召见方孝孺,都觉得这人才华是有的,但性子太刚,不太好用。老朱对太子朱标说,这人先放着,以后你用。可惜朱标早逝,方孝孺等来的是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对方孝孺那是真器重,读书有疑问找他讲解,国家大事找他商量,连《太祖实录》这样的重要典籍都让他主持编纂。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凡是军国大事,建文帝常常让方孝孺就坐在面前批答。这份信任在当时的朝堂上可不多见。 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南下。讨伐燕王的诏书和檄文,基本都出自方孝孺之手。这场叔侄之战打了整整四年,方孝孺为建文帝出了不少主意,可惜都没能阻止朱棣的铁骑。建文三年,方孝孺建议趁燕军在大名府天气炎热之际,命辽东军队攻打永平,真定军队直捣北平,燕王必然回援,可以趁机追击。听起来不错,可实施起来却没成功。他还提议离间朱棣的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派人送密信给朱高炽,结果人家根本不拆封,直接送到朱棣那儿了。 1402年六月,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劝建文帝先避一避,可方孝孺坚持要守城,说就算事情不成,也要为社稷而死。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燕军涌入,建文帝在宫中自焚,方孝孺被抓进了大牢。 朱棣早在起兵前就听军师姚广孝说过,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但千万别杀他,因为”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就绝了”。朱棣当时答应了。可真到了那一步,朱棣还是想利用方孝孺的名望来给自己正名。毕竟方孝孺是当时士林领袖,如果他肯写登基诏书,天下读书人也就没话说了。 方孝孺穿着丧服进殿,拒绝草拟诏书。史书记载他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字,把笔往地上一摔。朱棣威胁要诛他九族,方孝孺回了句”便十族奈我何”。这话彻底激怒了朱棣。 关于后面的”诛十族”,历史学界其实一直有争议。正史《明史》并没有明确记载”诛十族”,只说”夷其族”。最早记载”诛十族”的是一百多年后祝允明写的《野记》,这本书本身就是野史性质。但可以确定的是,朱棣确实对方孝孺的家族、亲友进行了大规模株连。明朝锦衣卫的档案里明确记录,方孝孺案被株连的共计847人。另有说法是873人,加上流放充军的还有数千人。 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长子中愈在家中自缢,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自尽。弟弟方孝友临刑前还安慰哥哥说”取义成仁在此间”。学生廖镛、廖铭兄弟,还有林嘉猷、郑公智、卢原质这些门人,都因为师生关系被杀。这场屠杀持续了好几天,方孝孺最后被凌迟处死,年仅46岁。 值得一提的是,方孝孺五服之内的堂兄弟方孝复并没有被杀,他当时在外地充军。方孝孺九岁的幼子方中宪被人冒死藏匿,改名换姓才活了下来。《明史》还记载,方孝孺被杀后,是他的学生廖镛、廖铭兄弟为他收尸下葬的。如果真的灭了”十族”,这些门生怎么可能还活着?所以”诛十族”到底是不是真的,学术界到今天还在讨论。 但不管是九族还是十族,八百多条人命是实打实的。朱棣登基后还下令,凡是私藏方孝孺文章的人一律处死。方孝孺的著作几乎被焚毁殆尽,只有少数门人冒死私藏,才使得《逊志斋集》部分篇章流传下来。 直到朱棣死后,儿子朱高炽继位,才开始松口说方孝孺等人”俱是忠臣”。真正平反还是在1585年,距离方孝孺殉难已经过去183年。南明时期,方孝孺被追谥”文正”,这是文臣最高的荣誉。清朝同治年间,方孝孺的牌位被请进曲阜孔庙,配享文庙。 方孝孺的选择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没法简单回答。有人说他太刚烈,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人。也有人说他坚守的是儒家道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胡适评价说,方孝孺是为信仰、为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人。鲁迅说他有”台州式的硬气”。 站在今天回望,我们或许更应该看到的是,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一个读书人面对强权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份代价不仅是他自己的性命,还有数百条跟随他的人的生命。 六百多年过去了,南京雨花台东麓的方孝孺墓依然静静伫立。每年都有人前来凭吊,献上鲜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选择没有对错,只有代价。你觉得方孝孺的坚持是气节还是固执?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