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

熹然说历史 2025-10-19 23:49:20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语出惊人,他说:“如果美国想扼杀他们,中国真的无能为力!”不仅如此,他又一次强调自己“美国人”的身份,他说:“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一个在中国出生、说着流利中文的企业家,却反复强调自己的美国人身份,还公开表示中国在芯片领域”无能为力”。这个人就是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 1931年,张忠谋出生在浙江宁波。因为战乱,他的童年在南京、广州、香港、重庆、上海之间辗转,换了十次学校。1949年,18岁的他前往美国读大学,成为哈佛千余名新生中唯一的华人。一年后转入麻省理工学习机械工程,因经济压力半工半读,拿到硕士学位后想继续读博,却两次考试都没通过。找工作时发生了一件看似偶然的事:福特汽车的月薪比希凡尼亚公司少一美元,就是这一美元的差距,让他选择进入希凡尼亚的半导体部门,从此踏入这个行业。1958年,27岁的他跳槽到德州仪器,负责晶体管生产线。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他把几乎为零的生产良率提升到30%以上,迅速升任研发经理。1961年,公司出资让他全薪攻读博士,1964年在斯坦福拿到电机博士学位。1962年,他加入美国国籍。 在德州仪器的25年里,他一路升到集团副总裁兼半导体集团总经理,成为公司第三号人物,管理约4万名员工,是最早进入美国大型企业高层的华人。70年代末,德州仪器将重心转向计算器和家用电脑,他意识到半导体业务前景受限。1983年,52岁的他离开德州仪器,转投通用仪器。1985年,54岁时应邀返回台湾,出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上任仅两周,就接到创办半导体公司的任务。1987年,56岁的他在新竹科学园区创建台积电,开创了晶圆代工这一崭新模式。台积电的成功超出所有人想象。从创立初期100多人的小公司,发展到拥有4.7万员工、全球市占率超过56%的行业巨头。苹果、高通、英伟达、华为等几乎所有主要芯片设计商都是它的客户。台积电占台湾地区GDP比重4%,外销出口6.8%,市值一度超越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企业。 2023年8月,《纽约时报》对张忠谋进行专访。在访谈中,他表示”我们控制了所有的要道”,指的是美国及其盟友在芯片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他接着说:“如果我们想要扼住其喉咙,中国真的无能为力。”在同一次采访中,他明确表示自己在1962年获得美国公民身份,强调自己作为美国人的认同。更早些时候,2023年3月,92岁的他在与美国学者对谈时首次公开表态,称支持美国减缓中国芯片发展的产业策略。在那场对谈中,他说半导体产业全球化已死,自由贸易也濒临危险。他还对美国的做法提出疑问:美国本土芯片制造份额为11%,若为国家安全,维持几个百分点就够了,为何要将比例拉回30%到40%?他提到,美国推动”友岸外包”,但台湾并未被纳入”友岸”名单,反而被称为”最危险的地方”。从2018年到2023年,他多次代表台湾当局出席APEC会议。2023年11月,他与美国总统拜登有相当多互动,还与国务卿布林肯、副总统贺锦丽等高官深入讨论。在蔡英文当局任内,他六次担任APEC代表。台湾媒体和国际媒体都着重报道了他”支持美国迟滞中国芯片发展”的表态。不过,他对美国的态度也并非一味迎合。2023年10月在纽约,他谈到中美”脱钩”时说,美国欲拖慢中国半导体发展,但”脱钩”可能伤害所有人。他表示只有合作才能加快创新,建议美国商界多与中国沟通,但坦言这番建议并不很有用。在台积电内部活动上,他示警在半导体领域已经没有全球化,其他企业会利用地缘优势尝试打败台积电,20到30年后台湾半导体优势将不再。 2018年6月,87岁的张忠谋正式退休,实现完全”裸退”。台积电采取双首长领导,刘德音担任董事长,魏哲家担任总裁。2023年,魏哲家接任董事长。退休后,张忠谋较少在公开场合出现。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遇到诸多挑战,投资已增至400亿美元。因人才短缺,4纳米制程量产时间从2024年底延至2025年。张忠谋曾多次表示在美国设厂的成本比台湾高出至少50%,认为美国推动半导体本地制造是徒劳、浪费且昂贵的。供应链本土化进展缓慢,截至2025年3月仅15家台湾供应商在凤凰城设点,远低于计划的45家。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成熟制程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4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厂商的14纳米产线满载运行。中国企业生产的28纳米芯片报价比台积电低20%,14纳米产品便宜30%。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在全球成熟制程市场的份额从12%跃升至18%。行业机构预测,到2027年,中国企业可能拿下全球40%的成熟制程订单,而这正是台积电当前最稳定的利润来源。 2024年,93岁的张忠谋再次喊出全球化已死、自由贸易已死,台积电即将面临最严峻挑战。这位曾创造晶圆代工商业模式的企业家,见证了行业从全球化走向区域化的转变。

0 阅读: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