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院士去世,他对物理学领域发展有哪些影响?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高晨源) ------------------------------------ “科学的尽头,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 ——怀念杨振宁先生(1922—2025)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少年求学于西南联大,后来赴美深造,在普林斯顿度过了最重要的科研岁月。 杨振宁对西南联大的新回忆在那个时代,华人科学家很少能被世界看见。可他,用一个又一个公式,让人类重新理解了宇宙的秩序。 1.颠覆世界的那一夜:宇称不守恒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一个惊世的想法:自然界并不是完全对称的。 在当时,这是几乎“异端”的言论。但实验验证他们是对的——弱相互作用确实不守恒“左”和“右”的对称性。 在第二年,拼接这个理论,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是华人科学史上第一次,也是让整个东方世界沸腾的一天。 这项发现后来被称为“宇称不守恒”,它改变了人类看待物理世界的方式,也改写了教科书。 2.比星辰更恒久的方程:杨–米尔斯理论如果说“宇称不守恒”是一次思想的爆炸,那么“杨–米尔斯理论”就是一座通往未来的灯塔。 这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核心框架,解释了宇宙中三种基本作用力:强力、弱力、电磁力。 后来,这一理论成为“标准模型”的基础。从夸克到胶子,从中微子到希格斯粒子,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每一步,都踩在这条道路上。 换句话说——杨振宁,帮人类写下了宇宙运作的方程。 3.当我们再仰望星空他走了,但那并不是结束。当你仰望星空、思考光为何而亮、时间为何而流动时——那些方程、那些常数、那些对称与不对称之间的奇妙平衡,都在低语着一个名字:杨振宁。 再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他让我们看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人类灵魂触摸宇宙的方式。 他生于中国,属于世界。他理解宇宙,也照亮了我们理解自己的路。 致敬杨振宁先生。 愿群星长明,思想不灭。
杨振宁确认去世,享年103岁。物理学四大神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还有
【541评论】【2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