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抢夺控制权之后想,安世半导体又封中国团队账号,甚至要停发工资,一家由中国企业1

自由轻羽事 2025-10-19 12:53:20

继抢夺控制权之后想,安世半导体又封中国团队账号,甚至要停发工资,一家由中国企业100%控股的企业竟然被荷兰玩弄于手掌,这透露出了中国企业在收购外国企业的时候存在的很多问题。 安世半导体的闹剧,给所有热衷海外收购的中国企业上了最痛的一课。这家被闻泰科技以350亿代价100%控股的企业,如今竟被荷兰方面玩弄于股掌——先借政府管制令冻结资产、架空母公司董事,再切断中国团队系统权限、扬言停发工资。 一场看似圆满的收购,最终演变成控制权的争夺战,暴露的何止是管理漏洞,更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重资产、轻掌控”的致命伤。谁都清楚,中国企业砸重金收购海外企业,图的从来不是那几间厂房、几台设备。 像安世这样的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龙头,手握宝马、大众等主流车企的供应渠道,核心价值在于技术、专利和市场话语权。可很多企业一头扎进收购谈判,眼里只盯着“拿下业务”,却对管理权、治理权这些“软实力”漠不关心,仿佛只要股权到手,一切便万事大吉。 这种心态,跟买了座精装修的房子,却把钥匙和房产证都交给别人保管有什么区别?安世风波的细节,把这种“失控”展现得淋漓尽致。闻泰科技明明是唯一最终股东,在法律上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和决策权,却连自己委派的CEO都保不住。 荷兰当地法庭一纸裁决,就暂停了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还塞进一名有“一票定音”权的独立董事,把绝大部分股份交由第三方托管。这哪里是司法裁决?分明是借着法律外衣的权力掠夺。 更讽刺的是,荷兰政府早在9月底就出手冻结了安世全球资产,背后还藏着美国6月就要求更换CEO以换取出口管制豁免的影子。中国企业花真金白银买的资产,反倒成了别人博弈的筹码,这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收购后的整合环节,更是成了很多企业的“盲区”。总想着“维持现状更稳妥”,怕触动原有团队利益影响业务,便放任外籍高管把持核心岗位,董事会里连个能拍板的自己人都没有。 安世中国区直到被断权限、停工资,才在公开信里强调“法定代表人有权决策”,可早干嘛去了?等到别人动了真格,才想起要主张权利,这时候的反抗未免太过被动。还有些企业连财务、人事这些关键权限都不敢收,母公司想查个账都要层层审批,到最后别说掌控企业,连自家资产有多少都未必清楚。 如何才能跳出这种“收购即掉坑”的怪圈?答案从来不在谈判桌上的价格拉锯,而在收购前后的全盘布局。董事会席位绝不能当“摆设”,必须确保中方成员占绝对多数,把战略决策、高管任免这些核心权力牢牢攥在手里。 安世的教训已经证明,没有治理层的话语权,股权占比再高也只是纸上富贵。那些觉得“派自己人太敏感”的顾虑,在赤裸裸的利益博弈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把核心资产和总部迁回国内,更该成为技术型企业收购的“标配”。 半导体这类高端制造,本就容易被地缘政治盯上,安世被荷兰政府拿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总部和核心决策层都在海外。如果早早把研发中心、专利注册地迁回中国,即便海外业务受影响,至少根基还在。 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有庞大的本土市场,把总部安在这里,既能避开外国政府的横插一脚,也能更快对接国内资源,何乐而不为?对业务进行拆分重整,同样是降低风险的关键一招。 完全可以把海外工厂、本地销售团队与核心技术、国内生产基地拆分开来,各自独立运营。这样一来,即便海外部分被干预,国内的产能、技术和客户资源也能保住。安世中国区能迅速启动“独立自救”、拉通国内供应链,恰恰印证了拆分的价值。 那些担心拆分影响效率的说法,跟“因噎废食”有什么两样?比起全盘失控的风险,这点运营成本根本不值一提。更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真的需要靠砸钱收购来实现技术突破吗?安世350亿的收购成本,足够支撑起十数个半导体领域的自主研发项目。 自主研发或许见效慢,不像收购那样能“一步登天”,但每一分投入都能转化为自己的技术积累,每一项突破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中国的新能源、5G产业已经证明,只要肯下功夫,完全能靠自主创新走到世界前列。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技术上,不如扎扎实实地搞研发,这才是最靠谱的“护城河”。 荷兰政府从最初的气势汹汹到后来的寻求谈判,或许能让安世风波出现转机,但这改变不了问题的本质。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从来不是“有钱就能办”的简单买卖,而是一场涉及法律、管理、地缘政治的综合博弈。如果始终抱着“重收购、轻掌控”的心态,即便躲过了安世的坑,也迟早会栽在其他地方。 安世半导体的教训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海外并购中的盲目与疏漏。未来的中国企业出海,该丢掉“抄近路”的幻想了。要么在收购时就把控制权抓牢、把风险堵死,要么把资金和精力投向自主研发。唯有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不至于沦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0 阅读:428

猜你喜欢

自由轻羽事

自由轻羽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