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两岸正式开放探亲。一位名叫叶依奎的地下党,混在探亲队伍当中,回到了大陆。其实,他的真实身份,是情报人员谢汉光。 他的身上,带着一份至关重要的百人名单,这份名单让沉寂了38年的真相得以大白天下。 1995 年北京谢汉光家中,午后阳光斜照进窗台。 他戴着老花镜,将名单复印件小心贴进相册,指尖划过 “郭琇琮” 的名字。 相册里夹着张泛黄合影 ——1947 年他与新婚妻子的照片,妻子笑容温柔。 而名单复印件上,“刘光典 坚贞不屈” 的字迹旁,还留着淡绿色痕迹 ——1952 年草木汁写的补注。 他轻轻抚摸照片,想起潜伏台湾 38 年里,这张照片曾是他唯一的慰藉。 1953 年台湾台东山区,谢汉光(化名叶依奎)在竹林里挖洞。 他将用蜡封好的情报底稿塞进竹筒,再把竹筒埋进老竹根部 —— 这是新的 “情报库”。 前一晚,他听说又有战友牺牲,翻出藏在灶台下的名单,连夜补记新信息。 “不能让他们的名字被遗忘。” 他对着竹筒轻声说,仿佛在跟战友对话。 此后每月,他都会来竹林检查,给竹筒换层蜡,确保底稿不被潮气侵蚀。 1960 年汤溪伯家的小院,谢汉光教汤溪伯的儿子写 “大陆” 二字。 “这是我老家的方向,那里有山有水,跟咱们这儿的山林不一样。” 他边写边说。 汤溪伯的儿子好奇:“依奎叔,你什么时候回大陆呀?” 他望着远方,沉默半晌:“等能回去的时候,我要带一样重要的东西回去。” 他没说 “重要的东西” 是那份名单,只在心里默默盼着两岸相通的那天。 1972 年台湾山区的雪夜,谢汉光在屋里烤火。 火苗映着他手里的党徽残片,这是 1950 年逃亡时,从被搜走的党员证上撕下的。 他想起入党那天,举起右手宣誓的场景,眼泪忍不住掉在残片上。 “这么多年,我没辜负誓言。” 他对着残片低语,把残片贴在胸口捂热。 那晚,他把名单从灶台下取出,用新的宣纸重新抄写,怕旧纸经不起岁月磨损。 1980 年谢汉光的小屋,他翻出珍藏的草木汁。 这是他用山中草药熬制的,写在纸上不易褪色,多年来记录名单全靠它。 他听说郭琇琮的家属还在受 “叛徒” 罪名牵连,连夜在名单上补写:“郭琇琮,台南人,1950 年就义,绝非叛徒。” 写好后,他把名单缝进棉衣内侧,贴身存放 —— 离心脏越近,越觉得安心。 那时他还不知道,再过 8 年,他就能带着这份名单回到大陆。 1988 年福建码头,谢汉光刚下船就被风吹得直咳嗽。 他紧紧攥着胸口的棉衣,生怕里面的名单被风吹着 —— 这是他藏了 38 年的 “宝贝”。 有返乡的台胞跟他搭话:“老哥,你回大陆是看亲人吧?”他笑着点头:“是呀,要去见很多‘亲人’,他们等了我很久。” 说这话时,他想起名单上的名字,眼眶悄悄红了。 1989 年北京,谢汉光坐在党史研究室的办公室里。 工作人员拿着他提供的名单,逐一核对档案:“谢老,您记的这些细节,填补了很多档案空白!” 他看着工作人员在 “刘光典” 的档案上标注 “烈士”,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这些都是他们应得的名分。” 他轻声说,手指在名单上轻轻滑动,像是在抚摸战友的脸庞。 那天,他拿到了补发的党籍证明,上面 “谢汉光” 三个字,让他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 1994 年谢汉光的北京家中,来了位特殊的客人。 是刘光典的儿子,他捧着父亲的照片,给谢汉光深深鞠躬:“谢爷爷,谢谢您还我父亲清白!” 谢汉光拉着他的手,翻开相册里的名单复印件:“你父亲是英雄,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两人聊起刘光典的事迹,谢汉光把自己知道的细节一一讲出,帮他拼凑父亲的生平。 送走客人后,谢汉光对着名单复印件,久久没有说话 —— 他终于完成了对战友的承诺。 如今,谢汉光的名字被记录在党史资料里,他的故事在两岸流传。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上,他守护的 846 个名字中,刘光典、郭琇琮的名字格外醒目。 他当年藏名单的竹筒、用草木汁写的底稿,都被收藏在纪念馆里,供后人参观。 每年都有游客在展柜前驻足,听讲解员讲述 “叶依奎” 如何用 38 年守护烈士清白的故事。 那份跨越海峡的坚守,早已化作信仰的丰碑,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 它提醒着我们,有些名字不能忘,有些承诺要坚守,有些信仰永远不会褪色。 信源:梅州网——潜伏台湾42年,回大陆找到组织
1988年,两岸正式开放探亲。一位名叫叶依奎的地下党,混在探亲队伍当中,回到了大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18 22:50: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