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潜伏在台湾的吴石将军台北马场町刑场,和吴石将军一起就义的还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8 15:37:46

1950年6月10日,潜伏在台湾的吴石将军台北马场町刑场,和吴石将军一起就义的还有一位名叫陈宝仓的将军。 吴石,我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级别情报官,代号“密使一号”。 在国民党的军队系统里,做到陆军中将,当上“国防部”的参谋次长,这已经是通了天的人物了。可这只是他摆在明面上的身份。水面之下,他肩负着更重大的使命。 然而,1950年6月10号,台北马场町,枪响了。吴石倒在了刑场上,生命定格在56岁。和他一同倒下的,还有三位同志:负责传递情报的朱枫、吴石的副官聂曦,以及另一位国民党中将——陈宝仓。 这四个人,后来被称为“马场町四烈士”。他们之所以暴露,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叛变。 事情的导火索是台湾地下党负责人蔡孝乾的被捕。蔡孝乾没能扛住威逼利诱,最终选择了背叛,供出了他所知道的几乎所有在台地下党员,其中就包括一行刺眼的字:“吴次长”。 吴石是在3月1号晚上被捕的。来抓他的人,是保密局的精锐,领头的是二处处长叶翔之。保密局,就是蒋介石手里最快的一把刀,专门干这种见不得光的活。被捕后,吴石在狱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外人很难完全知晓。我们只知道,他受尽了酷刑,反复被折磨。他的一只眼睛,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打到失明。但他始终守口如瓶,所有他送出去的情报,所有他还深藏心底的秘密,他都一个人扛了下来,带进了尘土里。 蒋介石处理这件事,手腕强硬到不留一丝余地。吴石的死刑执行令,文件编号《总统宁高字390084号》,是他亲自签发的。当时国民党内部不是没人想保他。负责初审的蒋鼎文,过去跟吴石私交不错,想留他一命,结果差点把自己官都给丢了。吴石在军校读书时的老同学,像陈诚、周至柔这样的大人物,看到蒋介石这个态度,谁也不敢再多说一句话。 吴石的牺牲,只是一个开始。 刑场上的另一位将军,陈宝仓。他的故事,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和吴石一样,陈宝仓也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也是战功赫赫的抗日将领。他曾在安徽宣城战役中被日军飞机炸成重伤,导致右眼失明。可以说,他是把一只眼睛留在了抗日的战场上。 也正是在抗战期间,陈宝仓接触到了周恩来、郭沫若等人,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腐败无能,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他因为不满内战,对国民党彻底失望。他曾因“资共”嫌疑被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告发而免职,这更坚定了他另寻救国道路的决心。 1948年,赋闲在家的陈宝仓经老友吴仲禧的联系,正式投身革命。组织考虑到他在台湾有旧部故交,熟悉军队运作,便派遣他前往台湾,配合吴石的工作。临危受命,他慨然应允,从此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隐秘战线。 在台湾,陈宝仓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吴石搜集了大量关于台湾民心、士气、美援等方面的重要口头情报。两位同样出身保定军校、同样在抗日战场上流过血的将军,在风雨飘摇的孤岛上,为了共同的信仰,并肩作战。 吴石和陈宝仓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吴石出身寒门,靠着刻苦攻读成为保定、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被誉为“十二能之人”。他本可以安享高官厚禄,但他从小见惯了民间疾苦,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建立崭新、强大新中国”的大志。当他看透了国民党的腐朽,认定其无法救中国时,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曾对好友发出“国民党不亡,天理何在”的慨叹,这便是他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他利用职务之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送出了一份又一份关键情报。毛主席在看到他送来的情报时,曾赋诗盛赞:“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然而,历史没有给他们看到曙光的机会。 1994年,吴石的骨灰由子女从台湾捧回,与他妻子的骨灰合葬于北京西山福田公墓。2013年,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广场上,矗立着四尊高大的雕像,他们就是——陈宝仓、朱枫、吴石、聂曦。 纪念碑的铭文这样写道:“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