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00年,姜昆在国外偶遇已经出家的李娜,出于好奇,姜昆问她到底为什么出

千浅挽星星 2025-10-18 12:46:54

[太阳]2000年,姜昆在国外偶遇已经出家的李娜,出于好奇,姜昆问她到底为什么出家?令他万万没想到,李娜说了一句话,让自己愣在原地半天没想明白。   1993年,那首《青藏高原》横空出世,声音直接跨了两个八度,撕开的不仅是当时的乐坛,也为李娜的人生宫殿打下了最硬的基石。   就那么一夜,李娜的歌声灌满了大街小巷的收音机,她的海报贴满了所有音像店的墙,这排面,谁看了都得说一句:太火了。   李娜对艺术的追求近乎偏执,早在1988年唱《黄土高坡》的时候,她就能发出那种土地里长出来的呐喊;后来唱《嫂子颂》,又能把声音揉成一汪水。   李娜始终觉得,天大的事儿,得先把歌唱好,为了一个音符里的情绪,她宁愿在录音棚里死磕,也不想随随便便跑场商演捞快钱。   正是这份劲儿,让李娜成了影视剧主题曲的“收割机”,拿奖拿到手软,金曲奖、最佳女歌手,荣誉堆满了一柜子。   大家都以为,李娜会像邓丽君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永恒符号,然而在李娜的心里,想的却是和其他人想的不一样。   1988年,李娜吼完《黄土高坡》,台下掌声雷动,可聚光灯下的她,心里不是激动,而是一片空白:“这真是我想要的吗?”这个没人听到的问题,成了她后来所有辉煌的背景噪音。   名气越大,心里的洞就越大,李娜觉得自己就像水上的一片浮萍,被名利的浪潮推得再高,也找不到一个能扎根的地方,她去看过心理医生,跑去国外散心,甚至学着画画,但都堵不上那个窟窿。   最后一根稻草,是李娜二十多岁时遭遇的一场感情骗局,当她发现自己深爱的那位音乐人,其实早就有家有室,所谓的爱情从头到尾就是个笑话。   这把刀子不仅捅穿了她的感情,也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拼了命得到的一切,奖杯会落灰,掌声会停止,连爱情都能是假的,那人活着,到底图个啥?那股从小就憋着要往上爬的劲儿,在山顶突然断掉了。   李娜没有选择逃避,她只是决定回家,其实在转身之前,她已经找到了路,有一次录《青藏高原》,当那个极限高音冲出去的瞬间,她突然泪流满面,不是累,而是感觉终于摸到了血脉里那片雪山。   还有一次是1997年在天门山,一夜暴雨,山风卷着经幡的声音撞进她耳朵里,像是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她心里那扇锁了很久的门,她明白了,自己不是迷路了,只是走得太快,忘了回头。   几年后,姜昆在北美一座寺庙里,从一个穿着素袍、在樱花树下安静扫地的身影里,认出了她,那时的李娜,已经是法号“昌圣”的僧人,脸上素净,却有一种泉水般的安宁。   面对老朋友“怎么来了这里”的疑问,她回答得清清楚楚:“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了。”她说,这不是一次寻找,而是一步步地往后退,退到刚好能听见自己心跳声的地方。   这个新“家”,没有聚光灯,只有晨钟暮鼓,李娜每天扫扫台阶上的落叶,给来的香客盛碗热粥,在经声里看看自己的内心,再没人喊她李娜,她也再不用跟谁解释过去的辉煌,有游客说,看她坐在长廊下,眼神静得像一口深潭,这份安静,就是她想要的归宿。   姜昆后来总感慨,他们那代人,都被教育着要“出人头地”,可李娜偏要“往回走”,把所有的标签都撕掉,就为了找回那个能坦然说出“我本就是这样”的自己。   如今,当技巧更完美的年轻歌手们再次唱响《青藏高原》时,我们除了怀念那个扎马尾的姑娘,或许更该想一想李娜留下的那个问题:在我们拼命追逐世界的回响时,有没有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信息来源:搜狐娱乐——歌手李娜:出家已25年,老母亲含泪陪她住寺庙,如今过得怎么样?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