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祭出的 “豁免权取消” 大招,绝非孤立动作。据《华尔街日报》披露,三星西安工厂、SK 海力士无锡工厂等全球顶尖半导体制造商的美国技术使用许可豁免被全面叫停,意味着其向中国工厂输送光刻机、蚀刻设备等关键产能,需逐笔申请许可证,审批周期可能延长至 9 个月以上。 这记重拳精准落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 “七寸”:一方面,叠加此前对光刻胶的隐性封锁 —— 日本企业掌控全球 93% 的高端光刻胶市场,且该材料保质期仅 6-12 个月,无法通过囤积规避风险;另一方面,直指中国稀土管制的反制核心。中国自 2024 年实施严格出口配额后,掌控着全球 90% 的稀土精炼产能,而美国 F-35 战机等军工装备的制造高度依赖此类 “工业维生素”。 二、博弈本质:产业链控制权的零和游戏 美国的战略逻辑存在三重矛盾: 制裁反噬效应: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等美企 30%-40% 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设备出口受限直接冲击其现金流。更具讽刺的是,ASML 趁虚而入,2024 年对华 DUV 光刻机交付量逆势增长 23%,市场份额升至 35%。 资源与技术的失衡:美国重建稀土供应链需至少 5 年,而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已实现突破 —— 中芯国际 28 纳米产能占全球 31%,2027 年自给率预计达 40%。这种 “短期阵痛换长期自主” 的节奏,正瓦解美国的封锁根基。 盟友裂痕扩大:三星西安工厂承担其全球 30%-40% 产能,若长期受限每天损失超 3000 万美元;欧盟 98% 的稀土依赖中国,却被美国裹挟限制光刻机出口,导致其风电、电动车产业面临 18 个月内瘫痪的风险。 三、破局之道:自主创新与全球协同的双重突围 面对封锁,中国已构建多维应对体系: 技术攻坚提速:南大光电突破 ArF 光刻胶技术,建立 90-28 纳米工艺参数库;中微公司 5 纳米刻蚀机通过台积电验证,国产半导体设备市占率从 2020 年 16% 升至 2024 年 28%。 资源联盟反制:中俄联合开发泰梅尔半岛镍矿、北极 LNG 项目,与沙特、印尼共建矿产储备基金,对冲美国资源垄断企图。 市场规则重塑:通过 “一带一路” 深化资源合作,迫使欧盟将中欧峰会移师北京并考察安徽稀土产业集群,以市场引力破解技术封锁。 结语:霸权逻辑的自我消解 美国试图以 “技术 + 资源” 双重绞杀迫使中国让步,却忽视了产业链的共生性。当中国 2025 年新增 10 家晶圆厂、成熟制程产能将占全球 40% 时,当国产光刻胶三年内有望拿下 15% 全球份额时,这场博弈的结局已渐清晰:封锁从来不是胜利的密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才是破局的关键。
很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稀土管制之后,台积电、三星要想给美国代工芯片,必须拿到中国的
【99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