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17 日,外媒刚爆出消息,在一众汽车厂商的密集游说下,白宫终于点头放宽关税政策,美国商务部计划把那个允许车企减少进口零部件关税的安排延长五年,这事儿在汽车圈里已经被当成一场实打实的胜利了。 要说起这事儿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今年上半年的关税风波讲起。早在 3 月底,特朗普就签了行政令,要对进口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加征 25% 的关税,4 月 3 日汽车关税先生效,5 月 3 日零部件关税也跟上了。 当时不少人就觉得这政策悬,毕竟汽车行业的供应链早就连成片了,就算是美国本土组装的车,真能做到 100% 美国造的几乎没有,零部件得在好几个国家转一圈才能凑齐。 果不其然,政策刚落地,车企就开始喊疼,福特首当其冲,5 月初就宣布上调墨西哥生产的三款车型价格,最高涨了 2000 美元,直言关税是主要原因之一,还预警说这波操作会让 2025 年利润少赚 15 亿美元。 不止福特,通用也赶紧撤回了当年的业绩预期,连日本丰田都受了牵连,预计 2025 财年净利润要跌近 35%,两个月就得损失 1800 亿日元销售额。 从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到经销商几乎全涵盖了,像汽车创新联盟、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这些都是行业里的话语权担当,联名信直接寄给了财政部长、商务部长和贸易代表,把话说得很明白:供应商已经身陷险境,这关税要是真落地,搞不好就得停产、裁员甚至破产。 他们还特意提了,汽车业是美国第一大制造业,解决了全美 50 个州 1000 万人的就业,一年贡献 1.2 万亿美元的经济收入,真要是崩了谁也扛不住。 更戳痛点的是那句想在几个月内重构全球供应链就是天方夜谭,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 全球汽车供应链盘根错节几十年,哪是说换就能换的。 据说这联名信还真起了作用,加上好几家车企的 CEO 直接给特朗普打电话诉苦,说高额关税要砸了生产和就业的饭碗,白宫终于松了口。 4 月 29 日特朗普就签了公告,搞了个关税补偿政策,允许在美国组装汽车的厂商抵消部分进口零部件关税,第一年补偿上限能到车零售价的 3.75%,第二年降到 2.5%,还能避免多重征税,零件交了 25% 关税,就不用再给里面的钢铝材料单独交税了。 当时白宫还嘴硬说这是为了鼓励本土组装、减少进口依赖,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扛不住压力的妥协,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前财政部官员赫夫鲍尔说得直接:这就是贸易政策可兜售的例子,说白了就是被汽车行业游说动了。 可那会儿的政策只是个短期缓冲,补偿只到 2027 年 4 月就到期,车企心里还是没底。毕竟行业里的账算得很清楚,华尔街报告早说了,零部件关税要是真全面执行,全行业成本得增加 1000 多亿美元,新车二手车都得涨价,销量还得跌。 这大半年里,车企和行业组织就没停过游说,就盼着能把这关税减免的政策给稳住。现在白宫终于松口说要延长五年,等于给行业吃了颗定心丸,也难怪被当成重要胜利。 不过这事儿也透着点无奈,美国汽车业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早就成了常态。白宫自己的数据都显示,2024 年美国人买的 1600 万辆车里一半是进口的,就算是本土组装的 800 万辆,国内零部件占比也就 40% 到 50%。 就像福特在声明里隐晦提到的,关税加上例行调价才逼得他们涨价,可消费者不买账啊,考克斯汽车的高管就说,关税涨了车价,不少人都推迟买车了。更麻烦的是连锁反应,被加征关税的国家可能会报复,反过来给美国零部件出口加税,最后还是得美国厂商自己买单。 现在政策一延长,最开心的肯定是车企和经销商。福特、通用这些大厂不用再天天盯着关税算利润了,经销商也能盼着库存慢慢补上来。但也不是没争议,赫夫鲍尔就提醒,这政策说白了也是为了平息公众批评 —— 要是下半年车价真涨起来,白宫肯定得挨骂,现在先松口,也算提前铺垫了。 还有些本土小零部件厂商可能会犯嘀咕,担心进口零部件关税低了,自己的产品更没竞争力,但比起全行业的动荡,这点顾虑估计也得先放一放。 这次关税放宽就是场现实的妥协。汽车行业牵着上千万人的就业和万亿级的经济盘子,白宫再想硬扛也得掂量掂量后果。 从 4 月加税到 10 月延长减免,这大半年的拉扯其实早就说明,在全球化的供应链面前,关税大棒砸下去,最先疼的可能是自己人。现在车企算是暂时赢了一局,但五年之后会不会又有新变数,谁也说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