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前,隋朝一个船娘每夜往运河里倒米汤,官差说她败家要抓她,结果大旱三年,全靠她养出的“白虫”救了百万饥民。 汴州那个地方,有个船娘叫阿箬,守着寡,一条旧船,平时摆渡,也帮人拉点粮食,日子就这么混着,晚上家里煮饭,米总会多放一把,锅里那点稠稠的米汤,她自己不喝,装小半桶,等天色一暗,就悄悄溜达到河湾,慢悠悠全倒进去,街上有人瞧见了,官差也站在那,就骂她。 说年景都这样了,还有人拿粮食喂河,阿箬也不吭声,低着头,等那人走远了,她转身又把剩下的给倒干净,谁也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左邻右舍都觉得她这人有点不正常,疯疯癫癫的,也没人真去管。 那年大旱,连着三年地里没见一滴水,路边都是倒下的尸首,饿死的人到处都是,这帮人突然就想起来阿箬,天天往河湾里倒点东西,后来这事救了整个汴州,就靠她那锅米汤。 最开始是她捞水草,月亮地里,看见水里有那种白花花的小细虫,跟米粒似的,她就捞了一把回家,熬了汤给邻居家发烧的小孩喝,孩子的烧退了,她又拿去喂鸡,鸡长得特别快,家里的猫吃了也精神,她自己也尝了尝,没什么腥味,温温的,心里就有了个谱,这要是真到了荒年,这虫子兴许就是救命粮。 打那以后她就天天守着河边,拿竹席子围个圈,水塘里倒米汤,有时候也倒豆汁,那虫子是越养越多,她给起了个名叫“银米”,这事谁也没告诉,连隔壁王寡妇都不知道她抱着米汤桶到底忙活个啥。 有一天晚上,她喊了几个穷得叮当响的邻居,从水里舀出虫子,晒干磨成粉,掺上麸皮做成饼,孩子们都抢着吃了,晚上睡得也安稳,王寡妇瞅着就问,这东西真能当饭,阿箬说,种水可比种地快多了,然后就教大伙,怎么找河湾,怎么围水塘,怎么撒米汤,那虫子一窝一窝的,七八天就能收一茬,就是嘴巴得严实,千万不能让官府的人晓得。 结果一天夜里,米汤还没倒完,一盏灯笼就晃过来了,李官差一把抓住她,说她往官河里倒米汤,按规矩得罚十斤粮食,阿箬急着解释,说那不是脏水,是干净的米汤,李官差板着脸,米汤也是粮食,还耽误河运,多亏了赵大伯出来帮着说了几句好话,她那天没被抓走,从那以后就不敢大白天去喂了,都改成下半夜,躲着人。 日子是真不好过,可她想的不是自己,老惦记着她男人临死前说的话,谁家要是穷得过不下去了,总得给人家留条活路,她就觉得养虫子这事,能行。 后来旱灾真就来了,从开春到入秋,一滴雨星子都没有,地里什么都长不出来,草根都啃完了,树皮也扒光了,连墙皮都有人往下抠着吃,灾民都往河边跑,有饿死的,也有熬不住直接跳河的,阿箬那条漕船也搁浅在泥里,她就靠着以前存的陈米过日子,看着岸上啃树皮的小孩,心里真不是滋味。 天黑了,她摸到养虫子的水塘边,扒开芦苇丛,那水洼里密密麻麻全是白虫子,一个个肥得跟米粒一样,她当时憋着气,眼泪差点掉下来,第二天,她熬了一大锅虫糊糊,端到村口,冲着大伙喊,都来吃吧,这是银米,能活命,没人敢动,她就自己先喝了一大口,李老汉饿得站不住了,她就递过去一碗,第二天李老汉就能下地走路了。 这一下就传开了,整个汴州的人都知道,运河那边有能救命的银米。 阿箬不光给大家分虫子,还手把手教人怎么养,水不能太深,不能让太阳直晒,每天一瓢米汤就行,七天就能收一次,河边上密密麻麻全是养虫子的水塘,灾民就靠这个熬过了那年冬天。 灾情过去,朝廷下来查赈灾的事,听说了这事,赏了她一个义妇的称号,还有一百两银子,阿箬跪在地上说啥也不要,说这虫子是天生天养的东西,她就是顺手捞了一把,那个李官差也过来,低着头给她道歉,她说官爷也是按规矩办事,没什么。 她这人,不记仇。 后来养虫子的法子被写进了县志,好多地方都学着种这种虫,荒年里好歹多了口吃的,阿箬老了还在那条河上撑船,有人问她一个大字不识的,怎么想出这么个办法,她说,肚子饿的人,脑子总会转得快一些。 那些史书上,记的都是皇帝将军,可真正在灾荒年里顶事的,还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在黑夜里点起一盏灯,悄悄把救命的银米留给了大家,她没什么高大的影子,也不会说漂亮话,就是夜里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救了不知道多少人。 每个普通人,身上都有光,你觉得自个儿做的事很小,说不定就能推着这个世界往前走一大步。
1400年前,隋朝一个船娘每夜往运河里倒米汤,官差说她败家要抓她,结果大旱三年,
椰子说历史
2025-10-17 13:34:44
0
阅读:82